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4期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APS)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及慎重选择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住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2个月,进行自身对照,分析患者入组时和继续原药治疗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变化特点。结果:短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对血糖影响不明显,而年龄大、病程长、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血糖浓度有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APS)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及慎重选择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住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2个月,进行自身对照,分析患者入组时和继续原药治疗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变化特点。结果:短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对血糖影响不明显,而年龄大、病程长、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血糖浓度有明显增加趋势;体重指数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氯氮平组、奥氮平的血糖浓度最高。结论:使用氯氮平、奥氮平时,应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耐量下降(IGT)者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奥氮平。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APS);血糖;精神分裂症;糖尿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血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已越来越受到精神科医生的重视。有人认为,精神病与糖尿病共同作用于大脑,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功能紊乱,其中一种疾病发作增加另一种疾病的患病危险。因此,对精神科患者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治疗是重要的。据报道,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一样,都可引起血糖代谢异常[1]。本文报告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住院的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入组前排除糖尿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0.87±8.86)岁,所有患者都曾持续或不规则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平均(11.34±5.45)年。

    1.2  研究方法  在已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一段时间和药物种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再短期观察2个月,进行自身对照,分析患者入组时和继续原药治疗2个月后空腹血糖变化的特点。进普通饮食,测血糖前至少8小时内不进食,抽晨血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以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检测肥胖程度。药物剂量折算成氯丙嗪日剂量,日剂量控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

    1.3  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与血糖的关系  调查发现,患者年龄越大,血糖浓度越高,有显著差异(P<0.01)。入组时20~29岁组为(4.78±0.43)mmol/L,30~39岁组(5.11±0.67)mmol/L,40~49岁组为(5.33±0.75)mmol/L,≥60岁组为(5.50±0.45) mmol/L。在药物种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观察2个月,这一差异仍然存在(P<0.01 )。

    2.2  精神病病程与血糖的关系  研究发现,入组时和观察2个月后,都分别呈现病程越长,血糖浓度越高的特点(P<0.01 )。但同一病程比较,入组时和观察2月后的血糖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表1  病程与血糖浓度的关系

    2.3  治疗时间与血糖的关系  入组时平均血糖浓度为(5.23±1.23)mmol/L,观察2个月后有所增加,达(5.40±0.67)mmol/L,但无显著差异(P>0.05 )。入组时发现,不同的治疗时间,患者的血糖浓度存在差异,治疗时间一年以内的为(4.97±0.65)mmol/L,明显低于治疗5年的(5.41±1.13)mmol/L、10年的(5.64±1.70)mmol/L、10年以上的血糖(5.42±0.87)mmol/L,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 血糖升高患者三酰甘油高于正常40例,总胆固醇高于正常30例。血糖升高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于正常者的发生率远大于血糖正常者(P<0.01)。

    2.4  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与血糖的关系  入组时各种药物(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氯丙嗪、奋乃静及合并药物)组的血糖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2个月后发现,氯氮平组的血糖浓度[(5.60±0.64)mmol/L]、奥氮平组血糖浓度[(5.4±0.54)mmol/L]均明显高于氯丙嗪合并组[(5.21±0.45)mmol/L],有显著差异(P=0.04)。但与氯丙嗪[(5.27±0.44)mmol/L]、维思通[(5.17±0.34)mmol/L]、奋乃静组[(5.25±0.43)mmol/L]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 将抗精神病药物折合成氯丙嗪剂量,入组时和观察2个月后分别比较,药物日剂量大小与血糖浓度高低无明显关系(P>0.05)。

    2.5  体重指数与血糖的关系  观察2个月后,体重指数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体重指数15~18.99的血糖浓度为(5.16±0.34)mmol/L,19~24.99的为(5.21±0.65) mmol/L,25以上的为(5.57±0.76)mmol/L,显示体重指数越高,血糖浓度越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家族史与血糖的关系  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血糖升高10例,有4例血糖未升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文献报道,精神病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抗精神病药物(APS)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复杂而不明确,若任其发展可致高血糖症、加重原有糖尿病病情、诱发新的糖尿病并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使精神分裂症患者人群的死亡率上升。事实上,即使血糖水平增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糖也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某些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维思通能引起血糖升高,会使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还可引发糖尿病,甚至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引起血糖增高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解释,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受损,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M)的特征性表现。Newcomer在研究中发现,与经典APS相比,接受非经典APS (氯氮平与奥氮平)治疗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这一效应独立于肥胖状况。并进一步假设,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胰腺β细胞功能减低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还有人认为,可能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抑制下丘脑DA受体以及5-HT受体有关,但也不排除抗精神病药物本身对糖代谢的影响。目前研究较肯定的是氯氮平能导致明显的体重增加与拮抗下丘脑H1受体,引起食欲增加导致肥胖有关,胰岛素抵抗是糖耐量受损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Newcomer在研究中发现,与经典APS相比接受非经典APS (氯氮平与奥氮平)治疗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这一效应独立于肥胖状况。并进一步假设,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胰腺β细胞功能减低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本研究观察在长期的药物治疗后,试图再了解患者短期的血糖变化特点,经过2个月的观察发现,在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2个月内,血糖代谢异常不明显,不论是药物种类、日剂量,还是体重指数等,都没有明显促进血糖代谢紊乱,说明血糖正常的患者在短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对胰岛功能的影响不明显,表明药物引起血糖代谢异常一般是一个缓慢发展、复杂的过程,涉及的不良因素很多,而且不能排除一些对药物较敏感的患者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可能性。本结果显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的血糖升高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有无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血糖升高发生率越高,三酰甘油及胆固醇高于正常患者血糖升高发生率远高于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正常者,有糖尿病阳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引起血糖升高发生率远高于无家族史患者。本研究中引起血糖升高的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80%,远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P<0.01),其中,氯氮平引起血糖升高最高,其次为奥氮平、奎硫平, 研究表明,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可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性。目前,糖耐量下降(IGT)被公认为2型糖尿病的前期病变,且为T2DM的必经阶段,所以,IGT人群是T2DM一级预防的重要对象。据报道,氯氮平可引起酮症酸中毒[2],氯氮平可引起糖尿病和糖尿病性昏迷,奥氮平可引起和加重糖尿病,必须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氯氮平对血糖升高的影响与药物所致体重增加有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体重不变的情况下,氯氮平、奥氮平仍能引起高血糖。临床医生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是否有糖尿病家属史等相关因素,慎重使用,尽量减少因服用药物而引起血糖升高对患者的危害。本调查认为,在使用氯氮平、奥氮平时,应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或血糖增高患者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奥氮平。

【参考文献】
  [1] 白艳乐,江开达.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高血糖及2型糖尿病[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3):228.

[2] 阳胜秋,王高华,吴建红.氯氮平引起酮症酸中毒2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9(5):271.


作者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