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2期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体会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因素。穿刺技术。封管方法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在诊断和治疗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因素;穿刺技术;封管方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在诊断和治疗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由于其使用方便,能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持续留置静脉通道,便于固定,容易被患儿家长接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如何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  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有关因素

  1.1  操作者的情绪
 
  操作者本身情绪的好坏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要有耐心。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主动配合,取得合作,力求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患儿烦躁挣扎、家长唠叨、配合不当,难免心情不畅,此时,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冷静而不急躁,善于谅解家长的紧张心理,以乐观情绪对待,从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下进行穿刺。

  1.2  患儿血管状况 

  操作者必须熟悉患儿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要对患儿的整体状况、血管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有弹性、较充盈的血管。穿刺动作要轻、浅、准、慢。较胖患儿血管较深,穿刺时要掌握好深浅度。穿刺在见回血后减小角度,顺血管方向将留置针送入血管内。较瘦患儿一般血管较表浅、显露明显,进针角度要小。脱水及循环障碍患儿由于休克、腹泻、呕吐等造成脱水,血管不充盈,甚至萎闭,弹性差,穿刺前可嘱患儿家长给予热敷,血管可显露,缓慢进针,角度不宜过大。当脱水严重者,针头虽已在血管内,但回血慢或不回血时,易给操作者造成错觉,不要急于退针。若自感针头确在血管内,可试打开输液夹,见点滴通畅且局部无肿胀时固定针芯,将留置针随输液送入。水肿患儿皮下水肿时,血管不易显露,穿刺时按压局部待血管显露时再行穿刺,进针要比平时略深。血管活动度大的静脉,穿刺时以左手食、拇指压迫血管上下端,在血管上方快速刺入。若进针缓慢,血管随针头来回摇动易引起穿刺失败。

  1.3  穿刺的其他条件 

  光线强度及照射角度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影响。穿刺时尽量在光线充足而高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如光线太强又直射穿刺部位,反而无法看清血管,也会影响穿刺的成功。在阴雨天或夜间借助150W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离穿刺静脉45~50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小,静脉暴露好,穿刺易成功。

  2  过硬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2.1  充分做好穿刺前准备 

  做好个人准备、备齐用物。根据患儿血管粗细选择型号相符的静脉留置针。仔细检查针尖是否带钩、弯曲堵塞。转动针芯,检查是否易于退出,检查针栓及软管部分是否漏液、漏气,避免穿刺成功后影响使用。

  2.2  体位 

  要让患儿体位舒适,便于操作固定,操作者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姿势。重心稳定便于穿刺成功。

  2.3  选择合适的血管 

  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1岁以内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可选用颞浅、额、耳后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不影响患儿活动,易于固定。较大患儿可选用大隐静脉、手背及肘正中静脉,选择明显且直行的静脉易于穿刺及保留。 急救危重患儿、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可选用股静脉或颈外静脉留置。

  2.4  正确的穿刺方法
 
  选择血管后,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操作者站于穿刺侧或头侧,穿刺点选择血管远端。穿刺前旋转肝素帽,将头皮针接输液器刺入肝素帽旋。松动并取下针尖保护套,排气后,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出针芯2m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左手固定接口,右手撤出针芯。

  2.5  穿刺成功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敷贴固定在穿刺部位,使其最先接触留置针部位,最后分别向两边按压推开。尽量使敷贴紧贴皮肤,使其之间少存空气,留置针固定更为牢固。然后,将肝素帽端反折固定于头部,将输液器针头用胶布固定在前额皮肤上。输液管可固定于近侧耳廓。嘱其家长加强看护,防止患儿活动时导致连接部脱离。

  3  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

    一般采用稀释肝素5~10U/ml或生理盐水3~5ml封管。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输液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开,消毒肝素帽,用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边推封管液边退针头。当斜面至肝素帽内再推1~2ml封管液。使其充满整个管腔及肝素帽腔,再将留置针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接口端夹上,固定好。

  4  注意事项

    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配伍时的浓度,输液的速度和温度。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每次输液毕及输液开始均应冲洗套管针。如发现套管针已被回血凝块阻塞,不应强行冲洗,防止栓子脱离形成栓塞,应停止使用并拔出套管针。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牢固固定,以减少机械刺激。若发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苍白状分支均应停止输液,拔除套管针,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