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1期

利培酮和喹硫平的长期治疗对患者体重、血糖、血脂及胆固醇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利培酮和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血脂及胆固醇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调查使用利培酮及喹硫平治疗2年以上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水平。结果:a、利培酮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利培酮和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血脂及胆固醇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调查使用利培酮及喹硫平治疗2年以上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按药物使用情况将两用药进行比较。结果:a、利培酮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喹硫平组,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喹硫平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比利培酮组高,除体质量指数外,余(P<0.05)有统计学意义;b、两组糖耐量降低发生率相当,2型糖尿病发生率利培酮组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体重指数与其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除空腹血糖外,余(P<0.05)有统计学意义;d、多元逐步线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空腹血糖水平因素分别为甘油三酯、年龄、病程(P<0.05)。结论:使用利培酮及喹硫平,均易致患者肥胖,且易导致患者血糖、血脂、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利培酮;喹硫平;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

近年来,多数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尤其第二代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易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如:肥胖、2型糖尿病及血脂、胆固醇水平升高[1,2],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培酮及喹硫平为较常用的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但国内对于长时间使用两药对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的影响的报道较少。故对此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长期住院患者,调查于2006年12月到2008年12月完成。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持续应用利培酮、喹硫平至研究时≥2年。病前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内分泌疾病史。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加。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28例,利培酮组64例,男41例,女13例,年龄24~71岁,平均(43.89±12.60)岁;喹硫平组64例,男43例,女11例,年龄26~81岁,平均(40.50±10.68)岁;病期3~50年,平均(25.90±9.89)年。使用药物剂量:利培酮2~6 mg/d,平均(3.33±1.18)mg/d;喹硫平200~1 000 mg/d。

    糖耐量降低(即糖耐量受损,IGT)判定: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定义,需具备以下两点之一者:a、空腹血糖(FBG)6.1 mmol/l~7.1 mmol/l;b、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11.1 mmol/l,2型糖尿病判定标准: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FBG>7.1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1.2  方法

    1.2.1  对入组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过夜禁食10小时,于清晨空腹时采静脉血5 ml,送检测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采用静脉血测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1.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比较两组各代谢指标;两组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的构成比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主要采用Spcamen's rho相关分析,对影响空腹血糖的多因素采用多元逐步线型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糖和血脂、胆固醇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糖和血脂、胆固醇等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发生率比较  表2显示两组糖耐量降低发生率相当。2型糖尿病发生率,利培酮组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128例患者应用利培酮及喹硫平情况与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发生率

    2.3  患者体重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  为了解长期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对患者体重的影响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胆固醇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66、0.466、0.358、0.338,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与空腹血糖亦呈正相关性(r=0.166,P=0.062,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例数相对较少有关。上述的相关系数小于0.5,相关关系并不密切。

    2.4  影响患者血糖代谢的因素分析  以患者空腹血糖为应变量,以患者年龄、病程、药物剂量、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直线回归分析,进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方程的因素分别为甘油三酯、年龄、病程,标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85、-8.614、0.030、0.132、0.599、0.453、-2.916;P值分别为0.004、0.019、0.966、0.191、0.045、0.321、0.288;R2分别为1.088、0.000、1.030、1.141、1.820、1.573、0.054。

    3  讨论

    近年来,与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治疗有关的肥胖、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正引起国际精神药理学界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3,4],精神分裂症本身也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加之抗精神病药的长期应用,尤其是非经典类抗精神病药的长期使用,更增加了肥胖、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象均为长期使用利培酮、喹硫平的住院患者,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基本一致。但本研究表明利培酮、喹硫平的长期应用均增加了患者体重、并引起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升高,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5,6]。

    本研究也进一步表明,长期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均增加患者发生糖耐量降低和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两组糖耐量降低的发生率均为4.69%,患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0.94%、4.69%。研究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组糖耐量降低的发生率相当;利培酮组对血糖的影响更明显,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这比王从杰等[7]报道单用氯氮平糖耐量降低及2型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21.92%、20.55%要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喹硫平对血糖有影响,但较氯氮平明显低。

    本研究相关分析和多元线型回归分析表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增加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除空腹血糖外,余(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发生机制可能为:通过患者体重增加使其体质量指数增加,进而引起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个层面,参与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耐量降低,甚至导致2型糖尿病及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6-9]:肥胖导致血瘦素水平的持续升高,则会导致瘦素受体功能或数目改变,或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瘦素生物效用降低(即瘦素抵抗),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耐量降低,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另外,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易引起血清游离脂肪酸升高,并通过:①降低胰岛素靶组织的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表达水平和内在活性,抑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血糖升高。②脂肪酸氧化活动增强,并激活丙酮酸羧化酶,促进糖异生,从而导致血糖升高。③脂肪酸氧化增强,乙酰A产生增多,变构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从而降低葡萄糖氧化,导致血糖升高。④升高的血游离脂肪酸,易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⑤干扰胰岛素信号系统传导,导致肌肉和肝脏胰岛素抵抗。⑥血游离脂肪酸及其代谢产物,也可直接与几种特殊的转录因子(如PPAR,LXR,HNF-4等)结合,调节基因转录等,最终导致患者糖代谢障碍,乃至导致2型糖尿病。故提醒临床要高度注意和重视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的代谢紊乱,要定期进行监测及加强观察。

    当然,利培酮及喹硫平的长期应用对患者体重、体质量指数、糖代谢及血脂、胆固醇等的影响因素较多,机制也相当复杂,尚需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Lieberman JA,Tollefson G,Tohen M,et al.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tey of atipical and conventional antipsychotic srugs in firstep isode psychosis:A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of olanzapine versus haloperidol[J].Am J Psychiatry,2003,160(8):1401-1403.

[2] 王从杰,孙静,张志.抗精神病药与2型糖尿病[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313-314.

[3] Buse JB,Cavazzoni P,Hombuckle K,et al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diabetesmellitus and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J Clin Epidemiol,2003,56(2):164-170.

[4] Henderson DC. Atypical antipsychotic-induced diabetes mellitus:how strong is the evidence?[J].CNS Drugs,2002,16:77-89.

[5] Hawkins M,Tonelli J,Kishore P.Contribution of elevated free acid levels to the lack of gluxose effectives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03,52(11):2748-2758.

[6] Kolaczynski JW,NyceMR,Considine RN,et al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of insulin on leptin production in humans:stud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J].Diabetes,1996,45(5):699-705.

[7] 王从杰,张志,孙静,等.氯氮平和经典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治疗对患者体重、糖代谢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2):65-68.

[8] Tremblay F,Lavigne C,Jacques H,et al. Defecteve insulin-in-duced GLUT4 translocation in both Akt/protein kinase B and atypical protein kinase C (zeta/lambda)activities [J].Diabetes,2001,50(8):1901-1910.

[9] Chu CA,Sherck SM,Igawa K Effects of free fatty acids on heptic glycogenolysis and gluconeo-genesis in conscious dogs[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2,282(2):402-411.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广东 广州 511483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