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3期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相关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黏度对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比较高血黏度患者在静脉套管针留置期间使用不同封管液后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方法:将220例研究对象分成两组,高血黏度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120例高血黏度组患者随机等分为4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25U/ml、50U/ml和75U/ml浓度肝素液封管,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黏度对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比较高血黏度患者在静脉套管针留置期间使用不同封管液后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方法:将220例研究对象分成两组,高血黏度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120例高血黏度组患者随机等分为4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25 U/ml、50 U/ml和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观察再通效果。结果:高血黏度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t=12.026,P=0.001),采用肝素液封管后再通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高血黏度患者用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后再通效果明显优于25 U/ml。结论:临床上高血黏度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宜检测血黏度,并宜采用肝素液封管,以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效果较好。

【关键词】  高血黏度;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封管液

国内外护理文献中,关于静脉套管针的操作方法、封管技术、留置时间及静脉留置针导管材料等已有大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液高稠、高黏患者正逐年上升[1],这些患者需长期或一个疗程内间歇静脉用药,但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静脉套管针留置期间常常出现留置针再通障碍现象。为此,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来我院住院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血液黏度对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比较高血黏度患者在静脉套管针留置期间使用不同封管液封管后的再通效果,以选出适宜的浓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01例;年龄16~84岁,平均(63.78±9.36)岁。全部病例在静脉留置套管针之前进行常规血液黏度、血脂、凝血三项及红细胞压积等检测。排除有血液疾病者、未采用正压封管、置针期间需用大剂量凝血剂、抗凝剂等。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研究对象统一进行随机分组。高血液黏度组120例,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36~73岁,平均(64.48±10.52)岁。正常对照组100例,血液黏度正常,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16~68岁,平均(58.36±12.8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技术  选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头皮式套管针,型号22GA。由静脉穿刺技术较好的护士完成此项技术。每位研究对象静脉输液全过程在4日内,行3次封管,3次再通观察。每日静脉输入药物在2~8 h内输注完毕,封管时间为16~22 h。

    1.2.2  封管药液及封管方法  生理盐水;肝素液浓度为25 U/ml、50 U/ml和75U/ml,由肝素钠(125 000 U/支)加生理盐水配制而成;采用正压封管:即推入生理盐水20 ml或肝素液3~5 ml后边拔针边推注封管。

    1.2.3  血液流变学测定  检测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0 ml置于注入肝素钠抗凝的试管中,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黏度计,测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值以mPa·S表示。切变率以1/s表示:低切10/s,中切50/s,高切200/s。

    1.3  判定标准  再通障碍:液体再次接上后滴速≤60滴/min;抽取无回血。根据INS(Intraveous Nursing Society)有关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制定。静脉炎:Ⅰ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可触及硬结[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 10.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血液黏度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及三种浓度肝素液封管再通效果见表1。表1  高黏度不同封管液封管后再通效果比较 经行×列表x2检验,x2=32.509,P=0.000

    Ⅰ与Ⅱ比较:x2=4.029,P=0.045;Ⅰ与Ⅲ比较:x2=11.117,P=0.001;Ⅰ与Ⅳ比较:x2=15.923,P=0.0005;Ⅱ与Ⅲ 比较:x2=1.595,P=0.207;Ⅱ与Ⅳ比较:x2=6.634,P=0.029;Ⅲ与Ⅳ比较:x2=0.470,P=0.490

    2.2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比较见表2。表2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比较

    2.3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相关关系  将血液黏度低切(10/s)、中切(50/s)、高切(200/s)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分别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液黏度低切(10/s)、中切(50/s)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199,P=0.030;r=-0.196,P=0.032);血液黏度高切(200/s)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之间无相关性(r=-0.175,P=0.057)。

    2.4  不良反应  研究对象均未见一例静脉炎发生。

    3  讨论

    3.1  四种封管液封管后再通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黏度患者使用静脉套管针时采用不同浓度肝素液封管后再通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有统计学差异(x2=4.029,P=0.045;x2=11.117,P=0.001;x2=15.923,P=0.0005)。高血黏度患者使用静脉套管针时采用25 U/ml和50 U/ml以及50 U/ml和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后再通效果,两者分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595,P=0.207,x2=0.470,P=0.490);而采用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后再通效果明显优于25 U/ml浓度肝素液(x2=6.634,P=0.029)。提示高血黏度患者使用静脉套管针时宜采用肝素液封管,其中以75 U/ml浓度肝素液封管效果较好。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带高负电荷的酸性黏多糖混合物,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稀释后作为留置针封管液防止血液回流造成的血液凝固、保持输液通畅而用于临床[3]。肝素的抗凝作用是通过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而发挥抗凝作用的。考虑到肝素有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肝素液封管期间观察患者的凝血三项和出血情况,结果未见一例有出血倾向,原因在于所用的封管液量少、浓度低,绝大部分封管液潴留在留置针的延长管内,进入体内肝素极少[4]。文献报道生理盐水可替代肝素封管,维持时间达16 h,由于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5],故对高血黏度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时临床上易出现堵管情况(30.0%)。

    3.2  血液黏度影响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受血液黏度结果的影响,高血黏度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较正常血黏度者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6,P=0.001)。证实了血黏度对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有影响,提示临床上对于高血黏度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检测血液浓度。

    3.3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相关关系  血液黏度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低切(10/s)、中切(50/s)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证实了血液黏度是影响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之一,有助于我们认识高血黏度患者与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关系的机制,为临床遴选出合理的封管方法、封管液以及浓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之前,宜根据患者的病种、药物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导管型号及材料、封管液及封管方法等,严格无菌操作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预防静脉炎及局部炎性反应的发生,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

【参考文献】
  [1] 成仁铎.诊断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78-482.

[2] 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9):502.

[3] 许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9(11):75.

[4] 雷岭,付慧敏,王海燕.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7,20(5):73-74.

[5] 阳爱云,邱赛男.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15(8):571-572.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