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4期

心理护理应用于176例心脏介入治疗围术期体会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心理护理人的心理行为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如情绪应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给患者做好各种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尤其是心脏介入治疗应用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适当时机给予恰当心理护理配合治疗,收效显著。2心理问......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理护理

  人的心理行为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如情绪应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反复的情绪应激就可诱发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1]。给患者做好各种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尤其是心脏介入治疗应用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我科共收治心脏介入手术176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52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35岁。掌握适当时机给予恰当心理护理配合治疗,收效显著。

  2 心理问题

  2.1 术前陌生心理 患者住进医院,陌生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尤其心脏病患者,处于一种烦躁、伤感复杂心理。对环境不适应,医院条件好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优劣均会给患者心理造成影响,表现为失眠、心悸。

  2.2 术中猜疑、恐惧心理 心脏介入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创口小,预后好,但风险大、费用高。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及一种本能生存心理总是对自己能否耐受手术、术中是否会发生心脏骤停及医生技术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产生恐惧和猜疑,反复询问医护人员,甚至引起病情异常变化。

  2.3 术后顾虑心理 经过手术治疗,有些患者很快痊愈出院,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还有的患者由于病变程度及部位的关系已无法做介入治疗。因此,术后患者心情复杂,十分敏感,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顾虑较多的、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的、心胸不开朗的患者,总是担心费用大、预后不好等,导致病情变化 。

  2.4 恢复期盲目乐观心理 有些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就盲目乐观起来,认为自己好了,就不按时吃药、打针,也不注意饮食、休息,以致病情加重或造成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入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根据病情安排病床单元,主动向患者介绍负责医生、护士,做好入院宣教,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视患者如亲人,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切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消除患者陌生感及紧张心理,使患者心情愉悦地接受及配合治疗。

  3.2 术前护理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手术目的、过程、效果,对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要突出分析手术有利条件,介绍手术成功病例,教会患者术中配合方法。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及时给予安慰,随时告诉患者手术进行展程度,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技术过硬、对手术极为认真负责,增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3.3 术后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渗血、敷料包扎、足背动脉搏动,严密观察其用药及有无出血外,还要仔细了解和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置入支架后病情较严重者,要多巡视,多接近、开导患者,讲解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介绍以往相似成功病例,鼓励患者,使之保持平和心态,配合治疗,并给家属讲解有关术后知识及护理常识,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3.4 恢复期护理 督促患者早期活动,对卧床患者可先在床上做下肢运动操,对可下床活动者要尽早下床活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向患者讲解活动的必要性和应用抗凝药的作用,使患者重视术后用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对住院时间长、恢复慢的患者,在护理中力求一针见血、操作轻柔,不给患者增加痛苦,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使护理达到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绍辉,张学军,主编.心血管内科分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9.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循环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1

作者: 李玉芹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