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2期中医中药

分型辨治反流性食管炎

来源:INTERNET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1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痞闷烦热,食后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利湿热,和胃降逆。...

点击显示 收起

反流性食管炎是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病变。本病好发部位在食管中下段,以下段最为多见,发病年龄常见于40~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属中医“噎膈”、“胸痛”、“胃脘痛”、“嘈杂”等病范畴。笔者近年来治疗该病百余例,获得满意疗效。经总结发现该病多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烟酒过度、损伤脾胃,以致湿热壅积于中,或久病伤脾,脾气虚弱,土虚木郁,肝胃不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痰、气、热瘀结于食道,胃之通降受阻而发病,兹分述如下。

1 脾胃湿热型

症见胃脘痞闷烦热,食后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利湿热,和胃降逆。药用:黄连、制半夏、陈皮、云苓、竹茹、蒲公英、黄芩、龙胆草、大黄等。

2 肝郁化火型

症见:胸骨下烧灼感或疼痛,情绪抑郁,胃中嘈杂或胀痛,嗳气呃逆,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降逆和胃。药用:柴胡、黄芩、丹皮、代赭石、白芍、煅瓦楞子、半夏、栀子、川楝子、元胡等。

3 肝胃阴虚型

症见:吞咽干涩不利,形体瘦弱,口干,胃中灼热,纳少,心烦失眠,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血柔肝,降逆和胃。药用:生地、白芍、沙参、枸杞、玉竹、代赭石、竹茹、芦根等。

4 气滞血瘀型

症见:胸骨后胀满刺痛,嗳气不舒、纳少乏力,病史较久,舌质紫暗,脉细涩,治宜行气化瘀。药用:丹参、元胡、香附、三七、广木香、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等。

5 痰气交阻型

主症为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食,饮食自觉发噎,舌苔薄白,脉滑。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药用:半夏、川朴、杏仁、云苓、桔梗、枳壳、紫苏、挂金灯等。

6 痰瘀胶结型

症见:吞咽食物梗阻,伴胸骨下有烧灼刺痛感,甚则食入即吐,水饮难下,大便干结,舌质暗苔黄腻,脉细滑,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药用:瓜蒌、海藻、半夏、丹参、百合、桃仁、穿山甲、红花、土贝母、乌药等。

7 脾虚痰湿型

症见:胸脘满闷不适,泛吐痰涎或食宿不吐,吐后则舒,口中粘腻,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和胃,化痰降逆。药用: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云苓、吴萸、陈皮、炙甘草等。

8 脾胃虚寒型

症见:病情反复发作不愈,吞咽食物时有不适之感,伴纳差乏力,餐后脘胀嗳气,或胃脘隐痛不休,喜暖喜按,大便溏,舌质淡黄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脾散寒,降逆和胃。药用:人参、白术、云苓、半夏、旋复花、代赭石、附子、高良姜、砂仁、陈皮等。

另外,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有时难以一种证型概括,须多种证型联合用药,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提倡病人卧床服药法,使药物在食管停留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更佳。同 时告诫病人怡情放怀,避免精神刺激,宜少量多餐,忌烟酒及辛辣油腻之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cm,劳逸结合,坚持综合治疗才能彻底治愈本病。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茌平县温陈乡卫生院

作者: 陈洪利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