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临床医学

老年人眩晕8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对我院2002年9月~2004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人86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其临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少数伴有耳鸣及肢体活动不灵。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1例(12。...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对我院2002年9月~2004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人86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其临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女54例,男32例;年龄52~66岁,平均62.5岁。入院后均行头颅CT、经颅多谱勒超声(TCD)、颈椎正位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电图、血液流变学、血尿粪三常规检查。

  1.2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少数伴有耳鸣及肢体活动不灵。其中低血压34例(39.5%),血压波动在90~110/50~70mmHg;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27例(31.4%),颈椎正位片提示椎间隙狭窄或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偏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1例(12.79%),临床表现直立时血压降低30/20mmHg以上,心率却不增快;脑梗塞(包括小脑梗塞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头颅CT证实)9例(10.47%);糖尿病5例(5.81%),贫血5例(5.81%)。

  1.3 临床治疗及转归

  治疗首先注意使患者血压维持在150~140/100~90mmHg之间,同时给予吸氧,对于低血压可给予生脉30~50ml升压治疗,对于颈椎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给予西比灵1粒1次/(每晚),及适当脱水、抗凝治疗;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B族维生素及改善微循环治疗;对于脑梗塞的患者给予抗凝,降纤及对症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对于贫血患者给予纠正贫血。结果症状消失73例(84.88%),遗留有轻度头昏11例(12.79%),无效2例(2.3%)。

  2 讨论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的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主观感觉障碍。

  眩晕多由于内耳末梢缺氧和变性、前庭功能紊乱、动脉管腔变窄、内膜炎症、椎动脉受压或动脉舒缩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供应前庭蜗神经的动脉血管是基底动脉的迷路动脉,又名内听动脉,很细,伴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门,供应内耳迷路,伴随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的脂质透明变性,引起管腔狭窄,当血压过低,椎动脉供血不足时使已严重狭窄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膜迷路微循环障碍,神经上皮缺氧而致感觉功能受损。耳蜗供血不足,尚可造成血管血流量减少与内淋巴产生减少,继而中间
代谢产物的瘀积,膜迷路内渗透压增高,外淋巴与血管内液体渗入膜迷路而形成膜迷路积水。积水的病理变化刺激及损伤耳蜗产生耳鸣、耳聋;刺激前庭器官即可产生眩晕、眼球震颤、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心率变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从本文86例患者来看,低血压34例,占39.53%,颈椎病22例,占25.58%,两者总共占65%,故老年人的血压应保持在一定范围(140~150/90~100mmHg)对保证脑供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贫血的患者,也需积极治疗其疾病,由于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加重缺血缺氧引起迷路水肿,刺激前庭神经,引起运动幻觉。贫血时使内耳前庭神经核的血供不足也可引起眩晕。

  总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微循环发生障碍,易出现眩晕,故保证一定的血压及脑供血,对预防老年人眩晕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2004-04-11)   

  作者单位:710005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子 萱)

作者: 郭伟莉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