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中医中药

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流变学检查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证实了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是一致的。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血液流变学中医证型为了探讨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液流变学检查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N 6 -A旋转式全自动粘度计进行高、中、低三个表观测定。结果 证实了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是一致的。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中医证型

  为了探讨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笔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87例,其中男50例,女37例,年龄20~71岁,平均46岁。
  
  1.2 中医证型标准 以祖国医学基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并按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辨证内容为标准,对87例血液流变学受检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
   
  1.3 一般资料 肝肾阴虚型(Ⅰ组):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鸣,腰膝酸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本组病人16例,其中高血压12例,慢性肠炎4例。寒凝血瘀型(Ⅱ组):畏寒喜暖,痛处绵绵,遇冷加重,舌质青紫、舌苔薄白,脉沉 弦。本组病人25例,其中冠心病16例,肺心病9例。湿热蕴结型(Ⅲ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本组病人32例,其中慢性肠炎15例,肾结石17例。

  1.4 正常对照组 100例均系本地区的机关干部、农民、厂矿工人、医务工作者,男70例,女30例。年龄25~65岁,经体格检查,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肝功、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
   
  1.5 检测方法 采用普利生产的N 6 -A旋转式全自动粘度计,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测定。测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及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
 
  2 结果

  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对照表(略)
  87例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以寒凝血瘀型差异更明显。
  
  3 讨论

  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对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证实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与血液流变学检测是一致的。说明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内在联。其病理基础为肝郁气滞,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肝肾阴虚,阴液亏损,因而血液凝滞,粘度增高,可见中医的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有直接的相关性。从临床上看,血瘀证患者的体征、状及病理基础各不相同,其瘀的程度也各有差异。
 
  (收稿日期:2004-05-10) (编辑日 强)

  作者单位:25301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作者: 尹全吉 潘振海 钟延法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