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预防保健

“入静”的保健养生作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压力也日益加重的今天,养生保健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课题。祖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对养生的研究,其重要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入静”二字。本文试就“入静”之科学含义作如下探讨:1什么是入静“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指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精神高度放松的状态。后来,人......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压力也日益加重的今天,养生保健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课题。祖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对养生的研究,其重要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入静”二字。本文试就“入静”之科学含义作如下探讨:

  1 什么是入静

  “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指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精神高度放松的状态。后来,人们认识到“入静”对养生有巨大的作用,“入静”逐渐发展成一种重要的健身方法。 入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一个人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时,往往听不到同伴的呼唤。再如当一个钢琴演奏家在演奏时,整个心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去,不仅意念专一,而且全身的动作也是那么协调。这类“全神贯注”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入静状态。另一种是人们有明确目的,主动追求的。例如佛家的“入定”,儒家的“坐忘”。    很早人们就发现在“入静”状态下,工作、学习的效率 高,疲劳少,在防病、抗衰老方面也有显著作用,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各种“入静”的方法。

  2 入静与睡眠的区别

  入静既不同于清醒,也不同于睡眠。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脑电图反映出来 [1]  。 通过观察发现,入静时脑电图呈现α波节律增强,表现为波幅增高,频率减慢,节律稳定,各区域趋向同步化以及由枕部向额叶转移等。部分入静者出现θ波,甚至出现更慢的δ波。 常人在闭目静息状态下,就可出现α波节律,表明α波是反映大脑皮质处于安静状态的波形。静息状态下的α波与入静时的α相比较,其波幅较低,频率较快,且不稳定,说明静息与入静不是同一机能状态。θ波一般在困盹情况下出现,困盹是大脑皮质由清醒向睡眠状态发展的过程,这时还表现为α波幅降低,进而消失。而入静时出现的θ波则是在α波节律增强的背景上显现。因此入静和困盹也不是同一功能状态。 非入静的成年人在觉醒状态下几乎不出现δ波,在睡眠时又总是出现δ波,所以δ波是反映睡眠的主要波形。睡眠开始时,脑电图上出现α波振幅降低,周期缩短,进而α波消失,代之以纺锤波,然后继以同步化的慢波,进入慢波睡眠时相和快波睡眠时相,并按一定时间交替若干次,最后移行为觉醒状态。显然,睡眠时的脑电图变化,也明显异于入静状态。 对入静者脑电图变化的研究表明:入静状态既不是一般的清醒状态和安静休息状态,也不同于昏沉和睡眠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入静时的大脑功能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这种状态下,可使人体各层次的功能趋向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入静使头脑清晰,杂念减少,对外刺激反应减弱;精神恢复后,自觉全身舒畅,精神倍增。

  3 入静时机体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通过脑电图和中枢神经介质生化成分实验分析,发现入静会使大脑皮层进入特有的主动性内抑制过程。这是一定程度的良性抑制,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入静者入静时,脑电波有明显变化,其脑电图积分值较入静前有大幅增加,比单纯安静休息时脑电图积分值增加量高出约10倍左右。对于脑电研究还表明,入静时,大脑皮层活动是逐渐由兴奋状态转入到抑制状态,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作用。同时,这种较强的抑制过程有利于大脑皮层发挥机能以维持人体生理的动态平衡,并使大脑皮层由于紧张兴奋而出现的能紊乱得到康复 [2]  。 当入静者达到入静状态时,不仅能主观上感受到那些极其舒适的心理效应,身体上也会出现许多客观的变化,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这些客观变化表现在全身各个系统。

  3.1 神经系统 当入静者进入到入静状态时,脑电图发生显著变化,与睡眠安静状态完全不同;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例如泪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 [3]  。
  
  3.2 循环系统 在入静状态下,可以见到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围微循环改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发生有益的变化,心电图T波幅度增高。实验证明,入静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脑血流不足者增加,偏高者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对入静状态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导血流同步定量观察(包括每搏输出量、脑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发现通过意守可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 [4]  。3.3 呼吸系统 入静状态下,呼吸逐渐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变慢,肺活量增大,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气体交换率增加。  

  3.4 消化系统 入静后,胃肠活动增强,胃电活动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肠鸣作响,排气增多;胆汁分泌活动增强。

  3.5 内分泌系统 入静状态下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使血浆核苷酸水平发生变化,cAMP/cGMP比值趋向正常 [3]  。

    3.6 免疫系统 入静后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吞嗜功能增高,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显增高,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增强,说明入静可提高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 [3] 。此外还发现,入静状态中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氧耗 量减少等。 在入静状态下,神经系统功能向着同步协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通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全身,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从精神到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的变化过程。

  4 入静在养生中的作用

  许多实验显示,人体尚有很多潜能没有很好开发,例如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实际被运用的只有10多亿个,占全部神经细胞的10%~20%。而入静既然能使脑电波发生明显的良性变化,足见入静还能够开发人体潜能。这些就是入静之所以能够疗疾、健身、益智的主要原因。  临床观察证实,入静后,物质代谢水平和单位时间耗氧量有所降低,这对于恢复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好处。入静可明显减缓心率,对纠正心房纤颤、房性或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还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并加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扩大,有回缩作用。坚持入静,还使许多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免疫系统得到加强。许多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而患有消化系统的疾病,因为消化系统直接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入静可以双向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稳定人的情绪,改善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所以入静能够对消化系统形成综合性调制。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和形体上都存在着大量无意识的紧张状态。这种不必要的紧张,常与人的惊恐、焦虑等不良情绪联系在一起,或与病痛有关,甚至导致多梦、失眠等。“入静”,正是人们主动去模拟胎儿混沌之态,抛弃一切思想负担,努力克服这种不良状况的方法。

  5 中医的养生观

  5.1 抱神守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认为“神”者,指下丹田,元气之所聚也;“形”者,信息由无形化为有形也。“抱神守形”意为精神内守,使元气不妄泄,使生命信息得以珍藏,故“能形与神俱”而体安长寿。“抱神守形”为养生第一要素。

  5.2 恬淡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是清心寡欲。“虚无”即是指入静。

  5.3 守真避邪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守真避邪”即是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护机体免受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鼎,刘瑞庭,杨秀珍,等.入静对循经感传出现率、植物性神经系统紧张性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影响.中国针灸,1995,2:101.

  2 单春雷,励建安,周士枋,等.入静意念对脑电地形图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0:928.

  3 赵德玲.浅谈入静的生理效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46.

  4 曹红,帅建中,黄建平,等.短时放松入静状态下自我暗示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58.

  (收稿日期:2004-06-08) (编辑一 坤)

  作者单位:610500四川新都解放军第47医院

作者: 姜鹤群 周文学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