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期中医中药

浅谈 腑以通为用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与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1“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国医学已较系统地阐述了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经验。”“传”、“化”就是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若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势必影响整个消......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与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

  1 “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国医学已较系统地阐述了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经验。把人体的整个消化过程归属于“六腑”的功能,六腑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故《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传”、“化”就是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由于饮食必须从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下至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泌别清浊,清者变为水谷精气,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浊者下传大肠及膀胱,通过一定传导变成糟粕而排除体外。因此六腑必须功能协调,畅通无阻。若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势必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2 “腑以通为用”的临床运用
   
  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呃逆吐酸、便秘腹泻厌食等,其病机可概括为六腑的通降失常(太过或不及)。中医学认为,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劳倦都可导致六腑的通降失常,气机失调,而出现以上诸症。如外感寒邪,内客于胃,致胃气不和而胃痛呕吐;长期忧思郁怒,气结生痰,痰气交阻食道,上下不通可生噎膈(食道癌);饮食肥甘,饮食失洁,湿热内生,阻滞肠道可成便秘、腹泻等等。因此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调理六腑通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调理六腑通降功能,终以“通法”贯通,但通法并非单指通下,是泛指一切调畅气机之法。正如《医学真传》曰:“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 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3 “通法”在治疗消化疾病中的作用
   
  3.1 行气止痛 凡各种原因所致的六腑气机阻滞,通降失常的各种疼痛均可用,常用药物如木香、沉香、香附、陈皮、玄胡、川楝子等。
   
  3.2 消食导滞 用于饮食停滞所致的饮食不化,嗳腐吞酸,腹胀腹痛,常用药物如山楂、神曲、麦芽、枳实、槟榔、莱菔子等。
   
  3.3 通腑泄热 用于一切急腹症有阳明腑实表现者,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枳实等。
   
  3.4 活血化瘀 用于有瘀血表现者,如顽固性胃痛、肝硬化、急性阑尾炎等,常用药物如丹参、桃仁、大黄、赤芍、牡丹皮等。
   
  3.5 温阳通络 用于一切脾胃阳虚,中阳失运之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等,常用药物如黄芪、干姜、人参、补骨脂、肉豆蔻等。
   
  3.6 调和肠胃气机 用于肠胃气机不畅之心下痞满疼痛,呕吐恶心、下利口苦等症,常用药物如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等。

  (收稿日期:2004-08-24)

  作者单位:445500湖北省宣恩县人民医院  

  (编辑日 强) 

作者: 乾维德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