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1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粘连性肠梗阻是肠襻间的粘连和纤维索带粘连所致的肠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尤在阑尾切除术或盆腔手术后。手术中止血不完善、腹膜面缺损过多,肠浆膜因暴露过久或操作不细而被损伤、手套上所附滑石粉带入腹腔,都可能是粘连形成的因素。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襻间的粘连和纤维索带粘连所致的肠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较少见,后天性者多见,常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尤在阑尾切除术或盆腔手术后。手术中止血不完善、腹膜面缺损过多,肠浆膜因暴露过久或操作不细而被损伤、手套上所附滑石粉带入腹腔,都可能是粘连形成的因素。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后仍易再次引起梗阻。故对于此类患者预防和保守治疗相当关键。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1例患者,男40例,女21例。年龄9~72岁,平均41岁。其中30~55岁占50例。以上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腹痛、呕吐、腹胀、肛门排便不畅或排气排便停止,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肠型、蠕动波,腹部压痛不明显,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或减弱,可闻气过水音、金属音。X线检查立位可见胀气肠襻和液平,白细胞计数不高或轻度升高。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1)禁食水;(2)胃肠减压;(3)抗生素应用;(4)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立即手术探查,不得延误病情。
   
  1.2.2 中药治疗 大黄6g,厚朴9g,木香9g,乌药6g,赤芍9g,桃仁6g,芒硝6g,莱菔子9g,元胡9g,枳实6g。其中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寒甚者加乌药、炮附子,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之类,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生代赭石。气虚体弱加党参、黄芪。每日1剂,水煎去渣400ml,每日3次胃管注入,吐甚者可保留灌肠。梗阻解除后停用。临床应用中药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酌情加减。

  2 治疗结果
   
  治愈58例,无效转手术3例,治愈率达9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肠梗阻属“关格”、“肠结”之范畴、明代《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肠道居于腹中,系传化之腑,司水谷传送、消化、转输之职,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涩上逆为病。手术失血伤气,瘀血留滞,气血运行不畅。若饮食不洁,疲劳过度,致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可致已伤的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临床上表现为痛、吐、胀、闭四大证候。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一方面可以降低手术率使保守疗法的治愈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使病程缩短,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4-08-19)

  作者单位:056600河北省临漳县中医院  

  (编辑晓 亮) 

作者: 高海军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