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4期医院管理

浅谈区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管理的实践和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在医学科技与中医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院立足于二级中西医结合功能定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激活内在存量、引进外来“精英”、搞好继续教育、打造中医品牌等方式,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在医学科技与中医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院立足于二级中西医结合功能定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激活内在存量、引进外来“精英”、搞好继续教育、打造中医品牌等方式,有效管理人力资源,推动医院经济发展,努力构筑一个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体系。
    
  关键词  二级医院 人才
      
  当今全国上下都在谈论科学发展观,其中人才和科技占了很大比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发展要靠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促进科技发展。我院在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二级中西医医院的人才、科教工作的观点和做法。

  1 响鼓重捶,激活内在存量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捶,好马不用快鞭。事实上我们就用响鼓重捶,好马快鞭的方法激活了内在人才存量。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谈到人才、科研工作,处在第一位的是三级医院,第二位是中心医院,而二级中西医医院能排在第三、第四位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市场经济下人们一听是区级中西医院便摇头,西医人才认为:你是重视中医的,怕受歧视,不想来;中医人才认为:中医是否能同西医抗衡,也不想来。所以造成了医院现实情况是:科室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中80%以上已到达退休年龄。中青年骨干一是有老主任撑大伞,得不到锻炼;二是长时间“深在闺中”,成为井中之蛙,慢慢和同行拉大了差距;三是人才是有时效性的。古诗曰:“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技”,要使各类人才在最佳时机发挥出最好“效益”,也就是要对院内现有的中青年骨干不失时机重捶一下,快鞭一记,让他们走上舞台,显示才能。具体有三种方式。
   
  1.1 用助理过渡方式 医院的人才要走向中层管理岗位有其特殊性。因为担任科主任应是中、高级职称,从大学毕业到晋升中、高级职称需要5~10年,否则业务过不了关。而从事管理又不同于业务,管理的成熟时间更长。为了让中青年有一个表现舞台和赛马场,让我们也有个观察时段,我们采用助理方式。几年来先后有27人走进了赛马场,目前已比较成熟稳当地走上业务、管理岗位约21人,占77%,应该说这是个过渡时期的有效方式。
   
  1.2 用竞争上岗方式 由于医院人才有主攻专业的,也有主攻管理的,更有兼而有之的,所以我们采取了竞争上岗方式,给人才一个选择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给群众、领导一个评估的时机。目前在岗的科主任、科长共23名,全部是经过竞聘、测评而上岗的,真正使人才脱颖而出。
   
  1.3 用新老带教方式 由于历史原因,医院的科主任、管理干部将要发生断层。但是如果老主任全部退下,会出现新主任手忙脚乱,群众信任不足,老主任观望有余的状态,我院就采用新老交替逐步过渡的方式。一是选成熟的中青年干部先让其独当一面,如某位现任科主任只有30多岁,在4年前已任正主任。二是暂不成熟的就用新老带教方式,这个方式占了全院科室的70%左右,促进了新人成长。
   
  目前,一个结构合理的中青年业务和管理队伍正健康成长,近几年在各科主任、科长上岗人员中,40岁以下占30%,副高以上占48%。
    
  2 低微成本,引进外来“精英”
    
  有科学证明,血缘越远,越优生。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从外省市引进精英。考虑到二级医院的定位,我们引进的人才多数是从外省市县、市级中心医院中的正主任、业务副院长等。他们虽然不是来自外省市一流医院,但由于医院所处特定环境,业务特别忙,当地政府也全力将这“独子医院”武装得较先进,一般都要超过我院,我院引进后很实用。近几年来,我们共引进了近10名各类人才,除了电话费、考试费、体检费等,几乎没有其他成本。具体从三方面操作。

  2.1 依托大都市的品牌 虽然我们是二级中医院,比起上海大医院来说是“小媳妇”。但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有些人才是为了自己在业务和事业上有所发展,有的是为了给子女创造一个发展的环境而来上海。我们就充分运用这国际大都市的品牌效应,引进了我们需要的人才。

  2.2 开展真心实意的沟通 在招聘过程中,我们感到人与人之间必须推心置腹、互相交心,虚伪的许诺只是一时的。我们采用三步曲:一是当确立了初步录用意向时,同引进人才推心置腹进行沟通,既给他们讲明我院在引进过程中不分配房子、不补贴资金、不承诺职位的原则。但又真心诚意地给他们分析医院目前待遇及以后的趋势。二是在办理迁沪手续中,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如联系解决子女就读学校,介绍附近房屋租、买的行情,落实搬迁中的具体事务。三是在工作初期诚诚心心送一程。看到成绩多加鼓励,不足之处真心帮助,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用人之长,要知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容人之短,扬人之长,放在各自合适岗位,发挥作用。同时也在群众中作正面导向,给人才上阵开通道路。
   
  2.3 进行规范的操作 招聘人才我们一般都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然后制定规范的考核步骤,具体为:(1)参加人才交流洽谈会,明确需求方向;(2)约见面试,班子讨论确定意向;(3)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4)进行初步业务考核:内科疑难病例讨论,外科参加手术考试;(5)举行全院业务讲课一次;(6)医院班子集体讨论,做出录用决定;(7)签订有关住房、福利待遇协议;(8)填写需求表,书面申请,呈报区卫生局。由于规范的操作,既减少了人为、感情和舞弊因素,出现了“三得利”的现象,让老百姓放心;也让领导放开手脚,理直气壮;同时使人才没有“卖身契”的沉重枷锁。
   
  近2年来,我们引进的6名副高以上人才,90%走上了科主任、院部管理岗位,成功率达95%以上。

  3 舍得投资搞好继续教育
    
  有位伟人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时间、地点、条件。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医院的现实来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一个医院靠引进人才打开长远的局面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原有庞大的人才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几年前医院原有的医生队伍中大专生只占65.4%;护士队伍中大专生只占2.9%;医技队伍中大专生只占14.5%。我们清醒认识到:医院现有人员队伍面临贬值和淘汰的危险,医院要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建立人才资本“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人才“继续教育”,构建人才“终生教育”体系。具体有三种做法。
   
  3.1 让年轻人放眼长远 针对医院年轻医生中、大专生较多,青年护士中专占大部分,医技中几乎无大本的情况,引导他们放眼长远。告诫他们:21世纪的社会对知识科技的要求是一日千里,如果满足现状,在未来几年中将被历史淘汰。由此出现了中专读大专,大专读大本,大本再深造;初级考中级,中级考高级的催人奋进现象。
   
  3.2 让中年人弥补缺憾 因“文革”中大学停办等历史原因,医技队伍中50年代出生的人员,中专生占了大部分。为了让这些人补上历史的缺憾,我们先后利用大会、小会、个别交谈等形式,鼓励参加各类自学大专考生。先后几届毕业生中本院共有23人,所占比例较大。
   
  3.3 让老将们岗位提高 医院现存的大学生为数不多,且大多为“文革生”,又临近退休,读书深造是不可能了。但临床上是骨干,有病人认可度。这并不意味着不去读书,就不需要提高了,我们提出了要写论文、要承担课题等要求,每年都开展职称评聘。促使他们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补上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接受新理论的不足。对个别虽是毕业30多年大学生,但不与时俱进,业务量稀少的中、高级医生给予低聘。 通过以上措施,几年来先后有7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各类学校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指导了临床实践。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少职工讲:由于医院前几年的政策好,促使他们资质提高,救了一大批人。但同时有部分人失去了机会,这次成了转岗对象,只有怪自己了。由此可见,领导的超前思路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命运。

  4 找准定位,打造中医品牌
    
  有位哲学家说的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二级中西医医院要找到切合自己最佳的科教、人才的方法很重要。具体有三个举措。
   
  4.1 充分运用“名医堂”的优质资源 我院“名医堂”建堂5年来,集聚了全市一流的名老中医50余名,中医学科目16科。我们首先是真心实意地将名老中医作为“国宝”,敬重他们,取得他们对“名医堂”支持,比如在价格定位上听取老中医意见采用多样形式;又如在生活上为他们服务好,使用小车时,宁愿领导让路,也要保证专家用车。饭菜开小灶,生病有人望;再如节庆假日组织活动,中心主角不是别人,而是老中医。有的老中医讲“名医堂”氛围好,不只把我们当“摇钱树”,因此我们也愿意留在“名医堂”工作。这几年“名医堂”不靠广告、不靠恶性竞争,其声誉鹊起,病人近悦远来,业务量翻了几倍。其次是在取得名老中医对我们的信任前提下,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先后让20余名中青年医师跟随名老中医抄方学习;待条件成熟后用拜师结对形式继承经验,共四批9人次结成正式师徒关系,为“名医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逐年构造合理梯队 根据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人才是最主要的,我们就在这支队伍上化了功夫,精心设计中医人才队伍结构,制定逐年培养目标;分步招收年轻中医10人。经过几年努力,目前中医科已成为我院最合理、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全科37人,大本以上占了70%以上,大专占21.7%,全院唯一两名研究生都在中医科;全院15名副高以上人员在中医科占了6名;全院34岁以下7名大本生在中医科。中医队伍对医院两个效益贡献也逐年提高,中医人员约占全院7%,但业务量和收入约占30%。
   
  4.3 尽力引导搞好特色 几年来我们在自己的科教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打“中”字牌。课题要姓“中”,因为中医科研的重要之处是注重临床实践。几年来院级课题中90%以上是“中”字号,市、区级课题也是“中”字号。在队伍培养上要不离“中”,针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措施:对年轻医生采取中医知识竞赛,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巩固,不让年轻一代成为中医事业的掘墓人;对中年中医骨干要求开设中医专科,搞好特色;对副高以上人员,要求每周去“名医堂”坐堂,打造“精品”。在内涵质量上强调“中”,用中医治疗率、汤方使用率等考核方式,鼓励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疾病。
   
  以上是在近几年的体会和实践,有的是独到见解,没有普遍意义,有不妥之处,可同专家、领导商榷。
    
  (编辑新 竹)

  作者单位:200010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作者: 王宪英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