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5期中医中药

小柴胡汤验案六则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失眠、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发热与肾结石碎石后发热等六则验案,并阐述了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及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运用原则,现报告如下。1虚人感冒患者,女,68岁,于1998年2月25日就诊。患者素易感冒,2天前因受凉后感头痛、头昏,周身酸楚,一阵发冷一阵发热,稍......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失眠、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发热与肾结石碎石后发热等六则验案,并阐述了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及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运用原则,现报告如下。

    1 验案六则

    1.1 虚人感冒 患者,女,68岁,于1998年2月25日就诊。患者素易感冒,2天前因受凉后感头痛、头昏,周身酸楚,一阵发冷一阵发热,稍感胸闷口苦,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外感风寒,拟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服药3剂,患者头身疼痛有所减轻,但仍见寒热阵作,且纳食减退,苔薄白,脉弦细。考虑其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仿仲景和解少阳法,小柴胡汤主之,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羌活10g。服药3剂,诸症解除。

    1.2 慢性胃炎 患者,女,62岁,2002年4月16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胃炎。近1周来因受凉而感胸脘痞满不适,呃气较频,恶心欲吐,口苦纳呆,头昏,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前医已予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因《伤寒论》少阳证条文:“……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突然醒悟,此乃小柴胡汤证也。即予小柴胡汤加减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2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6枚,苏叶6g。服药6剂后,诸症全消。遂改六君汤加减以巩固疗效。

    1.3 慢性胆囊炎 患者,女,65岁,于2001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4天来感右胁胀痛不适,胸中烦热,口干口苦,纳差,大便通畅,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川楝子10g,郁金10g,茵陈1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3片。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4剂,诸症悉除。

    1.4 失眠 患者,女,42岁,于1997年10月25日就诊。患者近2年多来反复失眠。近1个月来因工作不顺心而再发。每晚约睡3~4h,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心胸烦闷,头昏神疲,口干口苦,纳差,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证属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拟小柴胡汤加减以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柴胡10g,白芍15g,黄芩12g,茯苓12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半夏10g,党参12g,郁金10g,栀仁10g,炙甘草6g。服药10剂后,患者能安静入睡,余症亦缓解。

    1.5 肾结石碎石术后发热 患者,女,39岁,1989年10月5日以“右肾多发性结石”收住院。入院后予八正散加减清热泻火,利尿通淋,配合西药消炎治疗。3天后予以体外震波碎石术。术后第3天因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差、恶心欲呕,经中西医治疗后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仍有低热(38℃以下)。且于第7天再次碎石后体温上升至39.4℃,右肾区叩痛明显,自觉寒战发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数,以小柴胡汤加减清热泻火利湿。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车前子12g,金钱草20g,栀仁12g,石韦12g,甘草3g,配合氨苄青霉素静脉点滴,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1.6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 患者,男,46岁,于1997年3月31日因“肝硬化,脾大及胆囊结石”而住外科治疗。于4月9日行“脾切除及胆囊切除术”。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西医予以抗炎、退热、支持等治疗,发热不退,且体温逐渐上升(39.5℃)。于术后第6天邀中医会诊,协助治疗。刻诊: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尚可,尿黄,舌淡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温38.7℃,巩膜轻度黄染。脉证合参,证属肝胆湿热,予以小柴胡汤加减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柴胡10g,黄芩12g,川楝子10g,赤芍12g,茵陈12g,半夏10g,党参10g,连翘12g,甘草6g,栀仁10g。服药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感头昏头痛,守上方去半夏,加夏枯草12g,川芎10g,继服5剂,诸症悉除。

    2 运用体会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伤寒论》第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知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证。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虚人感冒、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理法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方药为古今临床所习用,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小柴胡汤了。有人 [1,2] 用它加减治疗咳嗽、腹泻、水肿、黄疸等病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伤寒论》原文103条所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少阳病,只须见到一部分主证,即可使用小柴胡汤,不必主症俱备,然后用之。临床验证,确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邹国松.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咳嗽之我见.中医杂志,1994,35(9):568-569.

    2 高德.伤寒论经方医案选编.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38-139.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418000湖南怀化铁路医院
    410007长沙湖南中医学院 

作者: 彭美芳胡志希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