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临床护理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护理工作占很重要的地位,而科学的饮食护理又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给予饮食的时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产生脑水肿,常有颅压增高现象,所以要严格掌握给予饮食的时间。早期患者因颅压高常有呕吐,此时插入鼻饲管可能引起窒息。而且,对早期患者,为防止脑水肿加......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护理工作占很重要的地位,而科学的饮食护理又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笔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给予饮食的时间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产生脑水肿,常有颅压增高现象,所以要严格掌握给予饮食的时间。早期患者因颅压高常有呕吐,此时插入鼻饲管可能引起窒息。而且,对早期患者,为防止脑水肿加重,一般需控制入量;患者胃肠功能不稳定,给予鼻饲意义不大。因此鼻饲时间不宜过早。但若鼻饲开始过晚,又将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的体会是:当患者具备了生命体征平稳,无高颅压症状,胃肠功能正常,无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呼吸道通畅等条件时,就可以开始鼻饲。一般脑出血患者多在发病48h后开始鼻饲;脑血栓患者多在24h后开始。但由于每个患者病情不尽一致,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给予鼻饲的时间。

  2 操作时的注意点
    
  患者因为有意识障碍,不能合作,给插胃管带来较大困难。插胃管可以由两人协作进行,一人负责固定患者的头部;另一人负责插管。插管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使患者头部过分屈曲或剧烈运动,以防加重病情。操作方法除一般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胃管的选择 根据所给予饮食的不同,选择不同粗细的胃管。对于喂牛奶、混合奶及要素饮食的患者,可选用稍小号胃管;对给予未滤肉汤、未除渣新鲜水果原汁的患者,可选用稍大号胃管。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宜选用较细胃管。此类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鼻饲,在更换胃管时,可根据病情变化及鼻饲饮食种类,适当调整胃管型号。
   
  2.2 插管 患者胃壁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硬化,易发生应激性溃疡,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所以,插管时手法要轻柔;对平头管插入端要适当处理,使边缘平滑整齐,以防损害胃黏膜。因患者常有恶心、呕吐,为防止胃管被吐出,插管可较其他患者稍深些。对躁动患者,插管后要很好地固定,防止患者将胃管拉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或其他意外情况。笔者采取对患者肢体的合理保护与制动,并将胃管体外端包好固定于患者头顶部,效果较好。
   
  2.3 喂饲 上消化道出血常常会加速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在每次胃饲前,先抽取胃液观察,如发现异常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留取标本实验室检查。对已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更要密切观察,认真记录。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胃肠张力低,贲门常处于松弛状态。喂饲时,为了防止发生呕吐及食物反流,患者头部应稍抬高。笔者体会,喂饲时,以使患者取头部稍高并转向一侧的体位为佳。

  3 饮食的种类、量及进食时间
    
  患者多为高龄,且合并有其他慢性疾患,所以,对鼻饲饮食应做适当的选择。笔者给予鼻饲饮食的原则通常是低脂、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用混合奶。低脂饮食有利于改善血管硬化;高热量食物可减少总入量;高纤维食物有助于解除长期卧床所致的便秘。另外,在有高血压和高颅压存在时,要限制钠盐的摄入;有血糖升高情况时,要限制糖的入量;有颅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时,要限制具有扩张血管和阻滞血凝作用的食品。急性期患者多应用脱水剂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低血钾情况,因此,在饮食中可适当增加一些高钾饮料。若部分患者出现对奶类食品不适应情况,可采用少量递增法给予,使患者逐渐适应。关于患者的饮食入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这是因为患者早期病情变化大,每日静脉入量也难预先估计。笔者一般在病程早期(发病1周内),使总入量保持在2000ml/d左右,热量维持在2000~2500cal/d。当患者使用脱水剂治疗时,笔者多把胃饲时间安排在每次使用脱水剂之后。对躁动患者,则在其安静时给予胃饲。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笔者尽可能将药物与食物合并进行胃饲以减少操作次数。

  4 终止鼻饲的时间
    
  选择适宜的时间终止鼻饲,十分重要。因为,如过早停止鼻饲,不能保证患者营养,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不利;若过晚停止鼻饲,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不能适应其病情恢复期的营养需要。笔者通常根据以下几点停止鼻饲:(1)意识恢复;(2)无严重的延髓麻痹症状,即咀嚼、吞咽无困难;(3)对别人的语言能大部理解。
   
  总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求护理人员既要熟悉操作技巧,又要掌握与本病有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工作中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效果。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277533山东省滕州市东郭卫生院

作者: 鞠秀芹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