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4期

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小儿咳嗽发病率极高,尤以冬春二季为最。笔者以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效果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3治疗方法本病治则以健脾理气,清肺化痰为主。方选二陈汤加减:陈皮6~9g,半夏6~9g,茯苓10~15g,黄芩6~9g,鱼腥草6~12g,枳壳6~9g,竹茹10~15g,前胡6~9g,杏仁3~5g,神曲15g。...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咳嗽发病率极高,尤以冬春二季为最。笔者以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效果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04年3月~2005年3月的门诊病例,共102例,男54例,女48例;年龄2周岁以内37例,2~6周岁48例,6~13周岁17例。发病时间2天以内31例,3~7天40例,8~15天17例,16天~1个月14例。其中风寒型16例,风热型21例,痰热型30例,痰湿型22例,气虚型8例,阴虚型5例。

  1.2证候分型

  1.2.1  风寒型  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1.2.2  风热型  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2.3  痰热型  咳嗽痰黄白稠黏,咳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2.4  痰湿型  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滑。

  1.2.5  气虚型  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多汗易感冒,舌淡,脉无力。

  1.2.6  阴虚型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  本病治则以健脾理气,清肺化痰为主。方选二陈汤加减:陈皮6~9g,半夏6~9g,茯苓10~15g, 黄芩6~9g,鱼腥草6~12g,枳壳6~9g,竹茹10~15g,前胡6~9g,杏仁3~5g,神曲15g。风寒型上方去黄芩,加藿香、苏梗;风热型加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痰热型加葶苈子、石膏、川贝母、天竺黄;痰湿型加莱菔子、山楂;气虚型加黄芪、党参、白芍;阴虚型去黄芩、半夏,加沙参、麦冬、玄参。煎法为上药加水500ml,浓煎100ml匀服,日1剂,连服5剂为1个疗程。

  1.4  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口罗音消失,无发热。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各证候分型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各证候分型的治疗结果

  由表1可知,102例中治愈74例(72.55%),好转22例(21.57%),未愈6例(5.88%),总有效率为94.12%。临床以痰热型最多见,痰湿、风热、风寒型次之,四者疗效较好,而气、阴虚型较少见,疗效欠佳。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11个月,母代诉咳嗽痰多,喉中痰鸣,伴发热1天,T 38.3℃,唇干口燥,烦躁不宁,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结,2天未行,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查体:神烦,咽红,心脏听诊正常,双肺痰鸣音,少许散在干口罗音。中医辨证属痰热咳嗽,治宜清热化痰,健脾理气。方药:陈皮6g,半夏6g,杏仁5g,前胡6g,茯苓10g,枳壳6g,黄芩6g,竹茹10g,鱼腥草10g,葶苈子5g,苏子6g,石膏15g,川贝5g,甘草3g。上方浓煎取100ml匀服,1剂后排出黏糊状便2次,热退,咳减,听诊双肺干口罗音减少。复以上方去石膏,加天竺黄6g,神曲15g,再服2剂后咳嗽消失,无热,双肺听诊正常,余症皆消。

  4  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能自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多肺脾同病。故在治疗咳嗽时以健脾理气,清肺化痰为主。取陈皮、半夏之理气燥湿化痰之功,复加黄芩、鱼腥草以清解肺热,治其生痰之源,脾运湿化则气机调畅,肺气肃降功能得以恢复。本方对痰湿热型咳嗽疗效较佳,而对气、阴虚型咳嗽疗效欠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350007 福建福州,福州市第二医院

  (编辑:云  兆)

作者: 袁秀勇,熊红萍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