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7期

慢性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慢性肠炎属中医泄泻的范畴,以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为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肠鸣腹泻1~2次,泻后安,大便素不成形,余无所苦,未行治疗。诊为慢性肠炎,证乃久泻伤脾损肾,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阳虚而致晨泻,宜补火暖土,涩肠止泻。...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肠炎属中医泄泻的范畴,以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为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  温阳益气柔肝健脾法

  本证多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攻冲作痛,痛则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略沉弦。证乃脾阳虚弱,木不疏土。方用附子理中汤和痛泻要方加减。药用附子、炮姜、吴茱萸暖理温中,参、术、苓、草健脾益气,白芍、防风、木瓜柔肝疏肝,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柔肝健脾之功效。

  例1,患者,男,35岁,农民。患腹泻腹痛2年余,泻前疼痛,肠鸣,泻后痛缓,每日大便3~5次,每遇情志刺激腹痛加重,舌淡苔白,脉沉迟略弦,辨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脾大虚弱,木不疏土,以温阳补脾,条达肝脾为治。给予理中汤和痛泻要方加减,药用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肉桂5g,煨葛根10g,白芍15g,防风6g,木瓜12g,炙甘草10g,制附子18g,炮姜15g,加减调服16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证脾虚累及肾阳虚,肾阳虚而致肝之相火不足,“母病及子”。火不足,则生寒,肝阳不足则疏泄功能减弱,其特点为肠鸣腹胀,一痛则泻,泻后痛缓,但不立即消失,即临床之“木不疏土”,故治痛在温脾补肾的同时,加柔肝疏肝之品。

  2  补火暖土涩肠止泻法

  本证多见晨泻,经久不愈,脐部发凉,肠鸣则泻,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补火暖土,涩肠止泻药用补骨脂,鹿角霜补肾阳壮命门以暖木,吴茱萸、肉豆蔻、附子、炮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煨木香调理气机,炙诃子、石榴皮涩肠止泻,诸药协同作用,达到泻停痛止的目的。

  例2,患者,女,46岁,农民。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肠鸣腹泻1~2次,泻后安,大便素不成形,余无所苦,未行治疗。近月余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腰膝酸软。夜尿多,刻诊,脐部发凉,左少腹压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余症如上述。诊为慢性肠炎,证乃久泻伤脾损肾,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脾肾阳虚而致晨泻,宜补火暖土,涩肠止泻。给予四神丸和真人养脏汤加减。药用:补骨脂10g,吴茱萸6g,煨豆蔻10g,附子20g,鹿角霜10g,益智仁12g,党参10g,炮姜12g,白术12g,炙诃子10g,石榴皮20g,加减调服21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慢性肠炎多因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而成。故治疗“应则重于温补脾肾之阳为主,以大剂温热之品暖下焦之阳,添命门之火治其源,辅以调中理气,淡渗利湿治其流,冀期于釜底之火旺,锅中之米熟矣”。

  作者单位: 274500 山东东明,东明县胡庄医院

  (编辑:唐  城)

作者: 张英刚姚善增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