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该类疾病因反复发作,临床经常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多产生广泛抗药性,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且比较稳定,不易复发。通过临床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3心衰......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秋冬季节,冬季发为高峰。隶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的范畴。该类疾病因反复发作,临床经常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多产生广泛抗药性,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且比较稳定,不易复发。通过临床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1  外感期

  慢阻肺病人因长期肺气宣降失司,痰饮内遏,肺气素虚,卫气不固。故每遇天气变化极易感受外邪。因其邪在卫表,尚未入里化热,此期感染不严重,故可单用中药治疗。

  1.1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症见咳嗽气急,胸闷气喘,痰稀色白,伴头痛恶寒或发热口不渴,无汗,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当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9g,杏仁10g,桂枝10g,甘草9g,苏子15g,橘红12g,半夏10g,白前10g,紫苑15g,生姜6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此药宜温服出微汗,汗出勿当风,可表证解而喘止。

  1.2  风热犯肺、燥邪伤阴  此型多发生在秋末冬初或春季,系风热燥邪合致,症见咳嗽痰少,胸闷喘促,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大便干结,不恶寒,可有发热,舌红苔少,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润肺平喘,方用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5g,桔梗15g,连翘15g,杏仁10g,芦根20g,莱菔子15g,苏子15g,枳实12g,地骨皮15g,甘草9g,水煎服。

  2  感染期

  如表证未解,入里化热,引动湿痰,则痰热互结或肺热炽盛,肺气壅塞,发为喘促。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略高或中性偏高。X线胸透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以下肺野较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此期宜结合西药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因其上呼吸道感染多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根据流行病学的进展,目前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等为常见感染病因,临床有条件可尽早做痰培养加药敏,正确选用敏感抗生素,配合肾上腺激素静脉滴注。喘息较严重者可应用平喘解痉剂。如氨茶碱、喘定等,但要注意病人的心肺功能。配合中医药治疗则效果更好,可按以下分型。

  2.1  痰热壅肺  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体温可高达39℃以上,汗出而热不解,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便结,舌黄厚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9g,杏仁10g,石膏60g,甘草9g,鱼腥草30g,桔梗15g,前胡15g,桑白皮15g,竹叶10g,水煎服。三剂可热退喘平,然后随症加减调方巩固。

  2.2  肺热炽盛  此类患者多以高热,干喘,胸痛,咳吐黄稠痰,喜冷饮,尿赤便结,舌红苔干黄,脉弦数。治以清热泄肺,通腑止喘。方用加味泻白散:桑白皮15g,地骨皮15g,川军10g,苏子15g,杏仁10g,栀子9g,石膏100g,麦冬15g,甘草10g。水煎后兑生梨汁半杯为引,一般5剂即可症平。

  3  心衰期

  病人感染长期得不到控制,肺通气功能阻塞,痰湿壅肺,心阳被困,鼓动无力,出现胸闷憋喘,脘腹胀满,颈部青筋暴露,双下肢水肿,心悸,动则甚,纳呆,神疲等症状。心电图可见肺性P波及右心肥厚,QRS波低电压。X线胸透:可见肺气肿征,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此期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上宜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通气功能,纠正心力衰竭,防治并发症,具体措施:(1)给予间歇性低流量吸氧;(2)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和激素;(3)祛痰解痉平喘,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应用氨茶碱或喘定静滴,亦可用抗生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或中药养阴润肺煎剂做雾化吸入;(4)应用利尿强心药物,强心剂应选作用迅速、排泄快的制剂,剂量宜小,并掌握其应用指征。中药可分两型治之。

  3.1  痰饮凌心  症见心悸胸闷,咳喘剧作,动作受限,呕恶不食,痰声漉漉,咳出无力,脘腹痞满,下肢水肿,舌体胖,苔厚,脉滑数。治以泻肺行水,清热化痰。方用己椒苈黄汤加味:防己9g,椒目15g,葶苈子30g,川军6g,桑白皮12g,半夏10g,陈皮12g,瓜蒌15g,冬瓜皮15g,生姜皮6g,炙甘草6g,水煎服。

  3.2  心血瘀阻  症见喘咳不解,端坐呼吸,心悸胸痛,爪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丹参饮合五苓散加减:丹参20g,檀香10g,砂仁9g,茯苓30g,白术12g,猪苓12g,桂枝6g,泽泻20g,车前子15g,陈皮15g,炙甘草6g。水煎服。根据水肿瘀血症状的改善调整药物剂量,逐渐趋于稳定。

  4  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多种呼吸道疾病的综合症状,其反复发作最终导致肺气肿、肺心病。因肺主表,司呼吸,外邪上受,首先犯肺,故每逢天气变化即容易外感,而且由于该病常年服用抗生素及止喘化痰与激素类药,导致病人免疫力低,耐药性强,所以我们必须发扬中医中药之长,在外感期尽量采用中药治疗。根据患者感受寒、热病邪的不同,采取发散风寒及疏风清热的疗法使病邪驱散体外,阴阳气血调和故病自愈。在感染期外邪已入里化热,病人体质较差,邪盛正衰,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以迅速祛邪,用中药辨证施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阴平阳秘,病期至此而终止。如疾病继续发展,导致心力衰竭,宜中西结合,全力救治,综合治疗,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纠正心衰。西药作用迅速,但排泄快,维持时间不如中药长,故用中药辨证施治,作用互补,使病人在控制心衰的基础上能扶正祛邪,逐渐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以防止疾病的反复。

  (编辑:唐  城)

  作者单位: 255400 山东淄博,淄博市临淄区妇幼保健院

        255300 山东淄博,淄博市中医院

 

作者: 常增民,张衍德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