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2期

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院使用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73例,疗效满意现将经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无神经系统疾患。应用神经丛刺激仪(BBRAUN的Stimuples-DIG)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刺激仪主要参数如下:刺激强度(以电流强度表示):0。...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使用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73例,疗效满意现将经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73例为2003年5月~2005年5月进行上肢手术的病人,男45例,女28例,年龄17~68岁,体重45~72kg,ASA Ⅰ~Ⅱ级。无神经系统疾患。手术时间1~3.5h。

    1.2  操作方法  本研究73例均采用肌间沟径路。应用神经丛刺激仪(B BRAUN的Stimuples-DIG)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刺激仪主要参数如下:刺激强度(以电流强度表示):0.1~5.0mA,刺激频率1Hz。该装置的正极与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相连。固定在病人同侧上臂或前臂,负极与专用神经丛刺激针相连。病人仰卧,头偏向非手术侧,在前中斜角肌间隙进针。进皮下后开启神经丛刺激仪,强度5.0mA,当针尖接近神经丛时,即可引起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并产生相应的运动。然后逐步减少刺激强度直至0.5~0.8mA或以下时,仍有收缩反应,若达不到应调整针的深浅度直至位置满意。回抽无回血、无空气即可注药。麻醉药物配制:1%罗哌卡因10ml加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按0.5ml/kg,一般30ml。注药后30min内每5min进行一次痛觉评估。

    1.3  疼痛评分(VAS法)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疼痛较剧,但能耐受;7分以上:剧烈疼痛,不能耐受。疼痛评分在0~3分认为该神经被完全阻滞,达不到给予局部或静脉辅助麻醉。按照神经丛刺激仪的电流强度分为<0.5mA组(A组,51例),0.5~0.8mA组(B组,22例)评定每组麻醉阻滞效果及术中情况和有无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疼痛评分:A组0分47例,1~3分3例,4~6分1例;B组0分13例,1~3分5例,4~6分4例。结果A组臂丛神经被完全阻滞50例,占98.04%,B组臂丛神经神完全阻滞18例,占81.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73例病人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和需要,一般可采用肌间沟、锁骨上或腋丛径路穿刺。传统操作时采用进针是否有针感来判断定位是否正确,但并非每例都能引出针感,且有损伤神经的可能。采用神经丛刺激仪定位,因其穿刺针较细,又不触及神经干即可引起运动反应,便可减少神经损伤,而且神经丛刺激仪定位可不依靠病人配合,有操作方便、迅速、正确的优点[1]。本研究A组中51例,神经丛刺激仪电流强度在0.5mA以下即引出运动神经反应,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达98.04%,同杭燕南等[2]报道的94.6%相吻合;B组刺激电流强度在0.5~0.8mA,成功率为81.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引起运动神经反应的刺激电流越小,穿刺针越接近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越佳。采用神经丛刺激仪定位,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徐仲煌,黄宇光,任洪智,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78-279.

    2  杭燕南,庄心良.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26-927.

    (编辑:江  宇)

    作者单位: 318020 浙江台州,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作者: 黄红辉,李梅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