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6期

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5例,均为推拿科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13例。3治疗方法1。...

点击显示 收起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均为推拿科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13例;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17例;年龄23~65岁,平均(33.83±11.7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6个月,平均(37.31±18.71)天;原发性面瘫32例,继发于耳廓带状疱疹者2例,继发于腮腺炎者1例。

    1.2  诊断标准[1]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1.3  治疗方法

    1.3.1  取穴及部位  阳白、四白、迎香、水沟、地仓、承浆、颊车、翳风、牵正、下关、风池、合谷。

    1.3.2  操作手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自阳白、四白、迎香、水沟、地仓、承浆、颊车、翳风、牵正、下关穴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先患侧后健侧。(2)患者取坐位,医者拿风池、合谷穴结束治疗。以上手法约需10min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勿用冷水洗脸,风雨天尽量不外出。早晚以手掌轻搓面部发热,经常加强表情肌训练,以助经气运行,改善局部血运。

    1.4  疗效标准[1]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2  结果

    35例患者中治愈8例,占22.86%;有效22例,占62.86%;未愈5例,占14.29%。总有效率为85.71%。疗效与病程、年龄关系密切(见表1、表2)。表1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注:两组比较,χ2=13.125,*P<0.05表2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注:两者比较,χ2=5.83,**P<0.053  讨论

    面瘫,是以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大类,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又有类似感冒发热的前驱症状,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受风寒侵袭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面神经炎致面神经麻痹。

    《灵枢·经筋篇》中提到的“卒口僻”对认识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它提出卒口僻的病因是寒热,病机是阴寒拘急与阳热弛张共存,从而形成人体面部左热右寒或左寒右热的阴阳失衡的病理现象。在治疗上,它提出了患侧、健侧同时治疗的原则。面瘫一旦发生,患侧肌力减弱或消失,不能随意动作,触诊肌肉松散,皮肤发凉,多汗,伴有流涎、流泪、畏风等,实为气虚之证;而健侧则因牵拉患侧而处于超负荷状态,表现为肌力增强,肌肉拘挛,面部重滞,属实之证[2]。笔者在临床治疗中,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而采用患侧、健侧同时治疗,但患侧手法力度轻,作用时间长;健侧手法力度重,作用时间短。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在穴位的选用上,除了常规穴位外,还考虑了两个方面:一为面部神经出入之郄孔,如翳风、四白等穴,意在强化面神经的血管营养;二为任脉穴水沟、承浆,以提高敏感度,交通左右侧颜面部经气。牵正穴位于耳垂前0.5~1寸,为经外奇穴,主治口歪,临证取用,效果颇佳。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亦观察到中青年患者的疗效优于老年患者;病程短者疗效优于病程长者;原发性面瘫患者疗效优于继发性面瘫患者。此外,在面瘫的治疗中,患者的自我护理对疾病的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2.

    2  邵铭熙.实用推拿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

    (
    作者单位: 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萧  凝)

作者: 胡蔚琼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