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3期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来说就是一条生命线,它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出血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所以内瘘的护理是每一个血液透析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科对患者内瘘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

点击显示 收起

     健康通畅的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来说就是一条“生命线”,它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出血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所以内瘘的护理是每一个血液透析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科对患者内瘘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7岁。15例中1例因本身血管条件不好而失败,2例于建瘘6个月后栓塞,透析周期为每周2次,时间为4 h,穿刺成功率100%,血流量可达到200~300 ml/min。

    2  护理体会

    2.1  穿刺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管条件选择不同的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针对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管壁硬、易滑动、易穿破等特点采用斜刺法,即操作者左手将进针部位皮肤向下绷紧,右手持针由血管旁开0.5 cm,针头与皮肤成20°刺入,从侧壁进入血管以增加对皮下组织及中枢神经的保护防止穿刺针滑脱。对皮肤弹性好肌紧张度高的年轻患者,采用直刺法即针头与皮肤成30°~40°在血管上方进针,增大进针压强减少对皮肤及血管壁的损伤。对15例动静脉内瘘血管粗直的患者应用绳梯式穿刺,交替使用每一穿刺点;对5例动静脉内瘘血管细弯曲的患者,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先采用点或区域式穿刺(也称纽扣式),待血管形状显露后改为绳梯式。

    2.2  正确选择穿刺点  若血管条件许可动脉穿刺点应离开瘘吻合口5 cm以上,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8~10 cm以上,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管通路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穿刺成功在传统固定方法基础上,在针眼上加贴医用创可贴预防穿刺针眼的渗血。

    2.3  专人穿刺  新成熟的内瘘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的瘘管原则上是在4~8周成熟后方可使用,切忌盲目进针。

    2.4  做好卫生宣教  教会患者配合保护自身内瘘,应做到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水,瘘侧手臂避免挂重物或受压。每日2~3次患者自己检测瘘管有无振颤或血管杂音,以免感染或瘘管闭塞,发现瘘管振颤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来院就诊。若有假性静脉瘤者,应用弹力绷带加以保护,避免连续扩张及意外撞破。

    2.5  加强巡视和告知

    2.5.1  巡视  上机后护士每30 min巡视1次,及时测量血压心律,血流量保持在200~250 ml/min,超滤充分,注意观察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有无渗血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透析充分和患者安全。

    2.5.2  告知  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建瘘侧肢体受压、用力过度、测血压和睡眠时压迫,衣袖不可太紧,瘘管处不可另做抽血、输液等。

    2.6  拔针的护理

    2.6.1  拔针方法  血液透析用内瘘穿刺针管径大,针刃锋利,若用力按压穿刺点快速拔针,对较薄的血管壁会造成切割性损伤,因此在透析结束时,用准备好的无菌纱布卷轻放在穿刺针上,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体位时,左手用力压住穿刺点可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减少穿刺针渗血的发生。

    2.6.2  按压方式  采用压迫止血法即用大拇指按压无菌纱布卷于穿刺点,压力以不出血且能触及血管震颤为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加压。静脉端以按压10~20 min为宜,动脉端压迫20~30 min为宜,压迫过紧或时间过长有将瘘管堵塞的危险。


作者单位:161300 黑龙江讷河,讷河市中医院

作者: 徐福荣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