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6卷第3期

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6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0例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应用缬沙坦治疗,30例为对照组,对血压控制及主要终点(脑卒中、心衰及心绞痛)的临床分析。【关键词】缬沙坦血管疾病临床作用心血管疾病为一种常见病,高血压与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应用缬沙坦治疗,30例为对照组,对血压控制及主要终点(脑卒中、心衰及心绞痛)的临床分析。结果 对血压控制2组没有显著差异,在主要终点方面,对照组共发生12例,而缬沙坦组发生3例,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缬沙坦在AT1受体水平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尤其是组织RAS,且增高的AngⅡ可能作用于AT2受体,协同舒张血管,显示出良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缬沙坦 血管疾病 临床作用

    心血管疾病为一种常见病,高血压与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它可[1]导致心脏结构病变和心肌缺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现将我院近2年内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60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治疗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10)岁,其中20例为女性。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素(ARB)缬沙坦或非ARB药物治疗,缬沙坦每日80 mg,每日1次口服,1周后根据血压情况剂量调整为40~160 mg,每日1次口服,无禁忌证时,无须停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降压相似(目标血压<140/90 mm Hg)的情况下,两组的心血管预后(包括心绞痛、脑卒中及心力衰竭)及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因心衰住院,因心绞痛住院等。

    2  结果

    2.1  降压控制  2组几近接近,平均分别为139/81 mm Hg或138/81 mm Hg这一血压水平,已低于达标血压值(140/90 mm Hg),在整个治疗期间,2组血压持续保持相同的下降水平,最终缬沙坦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平均血压为131/77 mm Hg对照组为132/78 mm Hg,没有显著差异,缬沙坦为基础治疗组与传统药物取得相同的良好血压控制效果。

    2.2  主要终点方面  对照组共发生12例事件而缬沙坦组共有3例事件,缬沙坦组主要终点下降达3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9)。

    2.3  新发或再发脑卒中对照组新发脑卒中为3例,而缬沙坦组为1例,与对照组比,沙坦危险性下降40%(P=0.028)。

    2.4  危险性  对照组因心衰住院2例,而缬沙坦组1例,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约50%(P=0.029)。

    2.5  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  缬沙坦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患者因心绞痛住院达64%(P=0.00007),证明ARB类药物中缬沙坦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绞痛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3  讨论

    缬沙坦为ARB类药物,在AT1受体水平阻断RAS(尤其是组织RAS)且增高的AngⅡ可能作用于AT2受体,协同舒张血管,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经以上30例患者应用缬沙坦后联合终点显著低于传统药物组(P=0.002),因此缬沙坦显示出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牟善初,郑秋甫.新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97-700.

2 童如镜,殷民德.临床药物应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4.


作者单位:164800 黑龙江克东,克东县人民医院

作者: 张义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