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6卷第5期

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作用及护理要点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纳洛酮药物治疗的作用,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GCS)评估治疗效果。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配合正确合理护理措施,降低急性颅脑损伤后病残率和提高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7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纳洛酮药物治疗的作用,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采用Glasgow预后评分法(GC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80.56%,中残11.11%,重残率5.56%,病死率2.78%;对照组恢复良好52.78%,中残11.11%,重残22.22%,死亡13.8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配合正确合理护理措施,降低急性颅脑损伤后病残率和提高疗效。

【关键词】  颅脑损伤;纳洛酮;护理要点

    颅脑损伤多见于各种意外事故。重型颅脑损伤者病死率高,致残重。2001年1月~2007年12月耒阳市人民医院二外科对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和专科护理基础上应用纳洛酮,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确诊,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法进行评分,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男32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4.46±8.82)岁,颅骨骨折21例,颅内血肿25例,脑挫裂伤34例,Glasgow评分,3~8分29例,9~12分7例,平均(8.36±3.84)分。两组损伤程度及GCS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神经营养药、抗生素,需手术者均于伤后6h内进行相应手术,护理采取专科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在距颅脑损伤10 h内,给予纳洛酮12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以输液泵控制滴速为20 ml/h,24 h持续给药。3天后,纳洛酮改为4 mg/d,用同一方法静滴,再用7天。

    2  结果

    疗效采用GCS评分:治疗组恢复良好80.56%,中残11.1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恢复良好52.78%,中残11.11%,总有效率63.89%(表1)。其中两组患者9~12分全部治愈,两组效果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897,P<0.01)。表1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3  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睁眼动作、语言反应、运动反应、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脑干反射、生命体征、生活能力和颅内压变化,以及脑干诱发电位、心电监护等,以便对其评估预后和疗效,并能及时采取相应医疗抢救措施。

    3.2  呼吸道护理  保证呼吸道畅通,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时将头转向一侧,估计短时间不能清醒者宜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潮气量不足者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以及定期作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3.3  体位  头部抬高15°,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有助于脑水肿的治疗。

    3.4  皮肤护理  患者常因头部受伤,呼吸衰竭,不易变换体位,易造成皮肤受压,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加上大小便失禁及分泌物、排泄物对皮肤不良的刺激,易形成褥疮及感染。因此,应给患者气垫床,及时清除分泌物、排泄物,根据病情制订翻身计划,同时对受压部进行有效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做好二便护理,保证皮肤清洁卫生。

    3.5  营养供给  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临床表现为病人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营养障碍将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易于发生或加剧并发症,故轻者能进食的,应尽量鼓励其自行进食,以保证能量的需要,重度颅脑损伤者,应早期采用肠道外营养,肠胃蠕动恢复后,即采用肠道内营养以逐步代替静脉途径。

    3.6  密切观察并发症  颅脑损伤易并发外伤性癫痫、上消化道出血、尿崩症、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热、躁动、尿潴留等,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7  促醒康复护理  重度脑损伤昏迷者,在病情稳定时应尽量采取促醒康复护理,如理疗、针灸、被动运动、听觉刺激、冷热刺激、抚摩刺激、疼痛刺激、光照刺激、家庭支持康复等。

    4  讨论

    有学者曾研究结果表明[1]:在颅脑损伤中,当损伤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含β-EP的神经元受损就可使β-EP分泌明显增加。β-EP是一种具有重要功能的内源性阿片肽。β-EP的增加能直接参与许多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环节,而加重神经元向不可逆性坏死方向发展,纳洛酮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专一性拮抗剂,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竞争性地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使β-EP失活和加速外周血浆中β-EP分解。另一方面使用纳洛酮之后,反馈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两者共同作用使血浆中β-EP含量降低[1,2];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残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种结果可能是纳洛酮使血浆中β-EP降低,提高了脑灌流压,稳定了血压和改善了脑血流动力学,从而逆转β-EP对神经的继发性损害作用。笔者认为,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作用具有积极意义,配合合理正确的护理措施,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病残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光霁,黄承光.狗颅脑及四肢伤后外周中血、脑脊液中β-EP的含量变化.中华创伤杂志,1995,11:311-312.

2 许红霞,许昌.高压氧和纳洛酮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防效果.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2):106.


作者单位:421800 湖南耒阳,耒阳市人民医院二外科

作者: 张颂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