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7卷第6期

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护理策略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膳食护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人体体质、疾病谱以及疾病的防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众所周知这类疾病的发生多与饮食结构及烹饪方式密切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膳食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人体体质、疾病谱以及疾病的防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众所周知这类疾病的发生多与饮食结构及烹饪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科学、合理的膳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住院患者中,特别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对于其疾病的康复以及预防,意义重大。

  1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

  1.1 营养过剩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由传统的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转变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肥胖人群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2 追逐美食,崇尚滋味 现代人对于饮食的要求,由以往的“吃饱”向“吃好”转变,由“有啥吃啥”向“爱啥吃啥”转变,崇尚美食,追逐美味,而美食与美味的一大特点就是滋味厚重,食盐的用量一般都超过了人体每日的生理需要量,长期的高盐饮食会给心血管带来巨大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 过量饮酒 饮酒是现代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积淀下来的酒文化,导致饮酒量的剧增。虽然适量饮酒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期的过量饮酒,对于增加心血管病人的危险因素及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传统中医对于合理饮食的认识

  2.1 食贵有节 有节一方面是指饮食应当有所节制,“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量的饮食只会给消化道带来负担,并且造成能量的堆积,酿生肥胖。另一方面是指饮食应当有规律,如《灵枢·五味》所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都提示饮食应当顺应人体的生理作息时间,也就是《尚书》中提到的“食惟时哉”。

  2.2 食尚清淡,谨和五味 清淡饮食,是传统中医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故宜“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由此可见,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清是指不要过食肥甘厚味,淡是指五味不宜偏胜,不过于辛、甘、酸、苦、咸,滋味不宜过重。

  2.3 三因制宜 传统中医始终强调整体观念,无论是认识人体、疾病还是世界都主张用普遍联系的方法从整体角度进行认识,饮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气候节令、男女老少进行调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区域饮食特点的具体体现。节令饮食习惯的形成以及基于人体体质特点、年龄长幼等因素影响下的饮食习惯都应当成为考虑适合饮食结构的重要因素。

  3 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护理策略

  3.1 心血管病患者可以吃什么 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在患者入院时,应当及时告诉患者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应该尽量少吃的,哪些又是不能吃的。心血管病的成因与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密切相关,积极控制体重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以及康复意义重大,因此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存在体重超标的患者,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习惯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依从《内经》指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作为主食,适当摄取动物蛋白,每天保持足量的绿色蔬菜摄入,同时还应食用适量水果。五谷推荐食用粗细粮搭配作为主食,动物蛋白推荐摄入优质蛋白,应当尽量少使用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以鱼肉、牛肉、鸡鸭肉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尽量少食用脂肪含量高的动物脂肪及内脏,食用油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脂作为首选,如: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对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不宜过多食用,如甘蔗、葡萄干、蜜枣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及蔬菜能够明显增加饱腹感,故尤其适合肥胖患者食用,能够达到控制饮食摄入量进而有效控体重增长的作用。

  3.2 心血管患者的膳食应当如何烹饪 在临床上虽然告知了患者吃什么,但有的时候仍然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分析原因在于错误的烹饪方式。前文已提到,中国饮食崇尚滋味,讲究“色、香、味、形”,家庭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食盐用量大大超出生理需要量。而低盐饮食能够明显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因此低盐烹饪应当成为心血管病患者膳食烹饪的首选。正常人体每日对食盐的需求量约6g,因此在烹饪中对于煎炒类食物,应当少放盐,而对于汤菜类尽量不放盐。另外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烹饪方式推荐蒸、白水煮、凉拌等方式为主,应尽量少食用油炸、煎、炒等方式烹饪的事物,因为前者可有效控制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减少油脂的摄入,此外精心烹制的食物不利于患者有效控制体重。

  3.3 心血管患者的饮食中应当突出水与膳食纤维的作用 在国家新的《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每日应保证足够的饮水,就心血管患者而言,足量的饮水能够减轻血液的粘稠度,保证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及时排出体外,能够起到减轻心血管病危险发生的作用。饮水的量不应以口渴与否进行判断,因为口渴已经是机体缺水的警告,每日饮水量应维持在2000ml左右,提倡每日清晨起床时就饮水200ml左右,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饮水以白开水为首选,心血管病患者不宜饮用碳酸饮料及含糖量较高的果汁等,以防加剧心血管负担进而出现危险。膳食纤维的摄入一直以来都为人所忽视,膳食纤维对于心血管患者最大的帮助就在于能够实现大便的通畅。许多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往往伴随有长期的便秘史,而便秘会加重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意义重大。膳食纤维富含于芹菜、韭菜、菠萝、香蕉、红薯、雪莲果等蔬菜水果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取。

  3.4 科学的饮食结构重在持之以恒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医院时都能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合理膳食,然而回家以后,基于诸多因素,这种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膳食习惯往往无法长期坚持,传统中医认为“食复”是诱发疾病的一大原因,因此加强心血管患者的健康饮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不能够食用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美味,因此往往存在较强烈的心理诉求,在开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时又多会产生自我安慰的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又恢复到了以前的饮食模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当让患者明白“要想不生病,就要管住嘴”的道理,通过形象的举例等措施让患者始终绷紧健康饮食的弦。在患者出院之际,可以通过发放健康膳食指导建议卡的形式让患者回家后仍能坚持科学的饮食习惯。此外还应调动患者家属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患者家属监督患者的日常饮食,以期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能够持之以恒。

  4 小结

  心血管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较长,其治疗与预防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饮食习惯,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逐步确立下来。作为医疗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护理环节,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患者早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通过在院期间的膳食护理,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病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积极的帮助。

作者: 洪霞,范高丽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