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9期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8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恶性心包积液的出现是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标志之一,患者往往死于心脏压塞。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我们应用介入操作技术进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并灌注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包积液,恶性;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恶性心包积液的出现是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标志之一,患者往往死于心脏压塞。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我们应用介入操作技术进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并灌注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为我院2003年2月—2005年8月住院患者,男15例,女3例;肺癌11例,食管癌5例,胸腺瘤2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52岁,平均65岁;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手术方法  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血常规 、凝血常规。术前做心脏彩超了解积液量。选择剑突下偏左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麻后用套管穿刺针行心包腔穿刺,见有积液流出拔出内针,通过套管针送入导丝,拔出套管针,通过导丝用扩张器扩张穿刺通道,然后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引流管至心包腔,见有液体流出继续送入导管约20cm,固定导管于皮肤上,外接引流袋,局部包扎穿刺点。嘱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1~7d,每日记录引流量及引流液性质,适当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根据病情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观察患者喘憋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  18例均穿刺成功,积液均为血性,16例经引流后喘憋明显减轻,2例稍有缓解。引流量500~2 500ml不等,平均1 200ml,引流时间为5~13d。12例后经导管注入顺铂等药物,6例因为其他原因未腔内注入药物。2例导管堵塞经更换导管后继续引流。18例生存2周~4个月不等。多因肿瘤广泛转移衰竭而死。

  2.2  副作用  本组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后多数患者有低蛋白血症、水肿,与丢失大量引流液有关,后经补充新鲜血浆、白蛋白好转。

  3  讨论

  恶性心包积液是许多恶性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患者十分痛苦,喘憋、呼吸困难,往往最后因心脏压塞而死亡。以往的治疗方法十分局限,传统治疗方法是内科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药物治疗疗效差,主要是利尿及补充胶体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置管引流,创伤大,而且引流管容易堵塞,不能随意更换导管。我们利用介入操作技术及介入器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创伤小,操作简单,导管不易堵塞而且可以随意更换,十分方便。切口只有3mm,不需缝合,很少出血,感染的机会也很小。对于有一般介入操作技术的医务人员只需稍加学习就可以掌握,或者和心内科医生合作就可以完成。我们使用血管造影用的猪尾导管进行介入治疗,其头端有多个侧孔,所以不易堵塞,而且可以通过血管鞘随意更换,另外猪尾导管可以在X线下清晰显影,可以方便地了解导管在心包腔内的情况。可以随时接取标本送化验,了解心包积液的性质,根据临床需要可以经导管随时给药,为患者得到其他治疗赢得时间。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也有其局限性及不足,其仅仅是对于恶性肿瘤心包积液的姑息治疗方法,对于原发病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治疗作用,是在外科置管引流的基础上的发展及介入操作与临床合作的结果。导管也可脱出或者堵塞。另外,还需注意置管以后的后续治疗,防止导管及血管鞘脱出,保持导管及血管鞘固定牢固,医务人员要及时观察,避免导管堵塞,同时加用营养支持,向患者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避免导管和血管鞘脱出。对于导管堵塞也有其避免及解决方法:每次关闭导管前用2ml肝素盐水封闭导管,导管堵塞可以先拔除导管,然后通过血管鞘更换新导管。总之,应用介入操作技术进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并灌注药物操作简单,易掌握,创伤小,并发症少而轻,可作为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一个重要方法。

  山东省莱芜市,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 

作者: 蔡鲁平 蔡瑞兴 王艳伟 亓飞 任博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