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卷第2期

灾后儿童恐惧反应非语言亲子沟通治疗1例

来源:成都医学院学报
摘要:【摘要】四川汶川县大地震给许多儿童的幼小心灵带来恐惧创伤。作者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对1例典型的地震后儿童灾难后恐惧创伤进行亲子非语言干预,发现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指导父母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有利于儿童与父母之间积极依恋的重建。【关键词】汶川大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四川汶川县大地震给许多儿童的幼小心灵带来恐惧创伤。作者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对1例典型的地震后儿童灾难后恐惧创伤进行亲子非语言干预,发现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指导父母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有利于儿童与父母之间积极依恋的重建。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 亲子非语言沟通 积极依恋重建

    One Case of Curing Post-disaster Children's Fear Reaction by Us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ith Non-languages

    LIU Ping1,LIU Wei1,DENG Wei2

    (1.Library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2.2005s Applied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610083,China)

    Abstract:Crisis Intervention is a method to care and help people in difficulties or setbacks.Wenchuan earthquake brought unbearable hurt to the young minds of many children.During the process that the author di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to children in Mianyang Jiuzhou Stadium after the earthquake,through one typical case of chil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children's parents' 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tervention factor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To this end,we propose that it can not ignore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s of their parents at the same time when doing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to children.

    K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s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ith non-languages

    危机干预又称情绪急救,是对处在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也是应对急性应激障碍的有效方式[1]。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儿童亲眼看见了地震时房屋垮塌的可怕场面,亲身经历了同学被压时呼天喊地的悲惨场景,给儿童的幼小心灵带来难以承受的创伤,许多孩子少了曾经快乐而天真的笑容。如何在灾后有效救助儿童,医治他们的精神创伤,帮助他们尽快回复到地震前的生活状态?带着这些问题,作者来到灾民集中点绵阳九洲体育馆开展“心理救助”工作。在实施心理救助的儿童中,重点对1例典型的地震后儿童心理问题案例进行了干预。现将危机干预过程报告如下:

  1  案例介绍

    1.1  患儿一般情况

    患儿,男,羌族,2000年3月2日生,北川县曲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头和手臂有外伤。因持续7天每晚患儿不能安睡,睡眠中多次惊喊、坐起、双手乱抓,口中喊“妈妈抓我,妈妈抓我手”,每次持续几分钟,经母亲安抚后躺下入睡,如此反复。其母亲主动求助。

    观察患儿表情呆滞,行为机械、被动、紧张、不放松,可回答问题但不流畅,智力水平正常,述说地震经历时略迟钝,言语凌乱。患儿自诉头痛、没食欲。

    1.2  灾情背景

    地震时患儿正在教室和同学看电视,听老师喊“地震了!往操场跑”后和同学一起跑出教室,跑至操场时患儿摔倒并被石头压住。此时,患儿亲眼看见操场上一棵大树下陷形成一个巨大的坑,他身边正在奔跑的同学和老师摔入坑中被埋。患儿从石头下爬出,后被班主任老师带走,全班38个学生,只跑出10多个。3个多小时后,被其母接走。母亲称自地震后接到孩子至今,未见孩子哭过。

    1.3  养育史

    患儿1岁半至4岁半3年时间,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养育。这期间3~4个月才与丈夫看孩子一次,很少拥抱孩子、亲近孩子。患儿对其父亲有畏惧感;孩子不喜欢奶奶(因为挨打),喜欢爷爷。调皮但听招呼,自尊心强,好哭。

    2  危机干预

    2.1  危机评估

    患儿对地震极度害怕,交谈中目光接触少,提到地震时声音小、眼睛看别处,回答问题为一问一答,表现出机械、僵硬的思维状况。恐惧性危机已严重影响患儿睡眠和进食。

    2.2  干预目标

    2.2.1  近期目标  改善睡眠,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基本消除恐惧,能够正常与人沟通。

    2.2.2  长期目标  建立自信心,主动沟通,重建与亲人的积极依恋关系。

    2.3  干预措施

    2.3.1  了解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制定干预计划。

    2.3.2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关心、亲近患儿,与母亲沟通,让母亲了解作者的工作目标及方法,嘱母亲多用肢体语言亲近孩子,记录孩子晚上惊叫坐起的次数、间隔时间、发作持续时间等。

    2.3.3  游戏治疗  带患儿至娱乐场共同玩其喜欢的项目——荡秋千,使其放松并愿与作者亲近。

    2.3.4  心理疏泄  心理疏泄是目前用于帮助创伤和危机个体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在取得患儿信任的基础上,于第2次交谈时开始鼓励患儿疏泄被压抑的情绪,引导孩子哭述,使埋在心里的情感得到宣泄。

    2.3.5  投射性绘画  在心理疏泄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画画唤醒患儿内心世界,了解患儿内心的需求、愿望,帮助其达到疏泄的目的[2]。

    3  效果

    首次交谈后当天晚上,因母亲抱着孩子睡,患儿整夜未发生惊叫坐起,睡眠较好。第二天观察患儿与两个小朋友打扑克牌,较放松,微笑着主动和人招呼。第三天,患儿主动与两个小朋友到设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救助站玩耍,与小朋友话多、行为放松自如。但当被问及与5.12地震相关问题时,患儿目光回避。第七天通过患儿母亲了解,近几日晚上因母亲患儿陪伴身边,睡眠安稳,未发生惊喊、坐起现象;患儿食欲有所增进,情绪稳定。第十天跟踪了解,患儿已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上课。

    4  讨论

    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自然灾害、家人死亡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患者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会引发明显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障碍,甚至发生PTSD,进而影响患者身心康复。在灾难发生后,及时关注儿童心理应激障碍并及早进行危机干预,以尽可能避免转为PTSD[3]。针对地震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救助要了解儿童成长史、父母养育方式及亲子关系,充分考虑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这一支持系统,指导患儿父母了解孩子的灾难后心理创伤和需要,正确认识情绪疏泄的重要性,要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给予孩子关爱和鼓励,给予患儿肌肤接触,让孩子知道他是安全的等;鼓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患儿情感变化并及时疏泄;指导父母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小小志愿者”帮助别人,以致增强自信心,重建儿童的积极依恋。

【参考文献】
  [1]郭薇,等.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7:4-5.

[2]雷鸣,吕建国.运用投射技术解读学龄儿童的家庭功能状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1):44-49.

[3]孙瑞雪.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建议书(一)[EB/OL]

作者: 刘萍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