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卷第2期

汶川大地震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研讨

来源:成都医学院学报
摘要:【摘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随抗震心理救助队到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采用指导式干预,点面结合,对处于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灾民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认为:灾难性心理危机干预,应在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及时介入。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危机干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危......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随抗震心理救助队到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采用指导式干预,点面结合,对处于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灾民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认为:灾难性心理危机干预,应在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及时介入;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危机干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重视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后急性应激反应 心理危机干预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Survivors in Acute Phas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WANG Feng-ming,GUO Wei,HU Ying,LIU Long-qi

    (School of Humanities,Information & Management,Chengdu Medical College;Research Cen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Chengdu 610083,China)

    Abstract: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 the authors on the mental rescuer team went to give mental aid to more than 70 000 survivors from the serious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in Jiuzhou Stadium and Nanhe Sports Hall as extempore settlements for the survivors, applying intervention of the whole victims with special focus on serious cases by directive counseling. We strongly suggest that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disasters be conducted timely in posttraumatic acute stress phase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ervention in accordance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victims,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the settlement and other possibilities, and much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social support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forces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 as well.

    K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acute stress response after disaster;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给上千万灾民造成巨大精神创伤。5月15日至28日,作者作为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抗震心理救助队的成员,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全力投入对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灾民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救助队17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和42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以帐篷地铺为工作场所,全天24小时为灾民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1  灾民资料

    绵阳市地处四川大地震重灾区。九洲、南河两个灾民安置点,是由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发生当天,专为从极重灾区撤离的无家可归的灾民临时设置的。灾民去留自由,流动性大,高峰时集结灾民7万多人,其中,老人、妇女、学生和儿童占80%以上。绝大多数灾民来自极重灾区北川县,少数来自江油、安县等重灾区。民族以汉族居多,职业以务农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少数灾民有轻度砸伤、压伤、扭伤或慢性疾病。

    临时灾民点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国家公务员管理。管理机构和社会各方免费为灾民提供衣、食、住、行、通信、医疗等基本生存条件,保障充分。

    为保护中、小学生和儿童安全,他们被安置在体育馆内部住宿,其他灾民被安置在体育馆周边或救灾帐篷内住宿。安置高峰时,每天上千名当地和外地志愿者热情为灾民提供各种关爱服务。

    2  危机评估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突发的、强烈的、具有震撼性的自然灾难性事件,是导致上千万灾民出现程度不同暂时心理失衡的应激源。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的灾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基本生存条件有保障,但仍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之中,在生理、心理、行为方面呈现出典型的创伤后急性应激反应。极少数人开始出现异常,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候。

    2.1  急性生理应激反应

    极度疲倦,肌肉疼痛,全身无力;头昏,眼花,晕眩或休克;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或心跳加快;失眠,常做噩梦;食欲减退;恶心,反胃,腹泻等肠胃不适;口干,出汗,尿频,尿急或便秘;性欲减退等。

    2.2  急性心理应激反应

    思维缩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减弱;涉及地震灾难的人、物、事、情景等痛苦回忆反复侵入;失望,无助;恐惧,悲伤,抑郁,焦虑;自责,自卑,自弃;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有一天会发疯;出现极度烦躁,幻觉,妄想,分离等精神病性症状。

    2.3  急性行为应激反应

    对所见所闻麻木,对外界刺激反应木然;过度警觉,易怒,易激惹;努力回避或逃避会引起创伤回忆的人、物、事、自然现象等;自闭,产生疏离感或与他人疏离;出现对学习、工作、生活失去兴趣,人际交往退缩,对父母、亲人过度依赖等退化行为。

    3  干预目标与措施

    3.1  干预目标

    一般认为,各种类型心理危机的干预目标有三:一是初级目标,稳定危机者的情绪;二是中级目标,使危机者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三是高级目标,使危机者的心理状态发展到高于危机前水平[1]。作者把汶川大地震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确定为稳定灾民情绪,预防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初级目标,以期为以后阶段的危机干预实现中级目标进而实现高级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危机转入慢性状态。

    3.2  干预措施

    围绕稳定灾民情绪这一干预目标,根据灾民能动性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症候、灾民安置点环境条件等实际,采用指导式干预[2],点与面结合,实施三大干预措施。

    3.2.1  全方位、多形式、大规模进行灾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以防为主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主动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亦是当代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势[3]。心理救助队到达灾民安置点的当天,在初步做出危机评估后,就连夜赶写广播稿并印制宣传材料,第二天反复广播,广泛散发,温馨提示灾民:“灾难中请关注你的心理健康”;“灾后身心不适感受和反应不是病,不是胆小,是正常人在非常时期的正常反应”;“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接着,又先后向灾民散发了2万多份各种灾后心理健康手册,介绍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帮助灾民自助。心理救助队的专家教授还充分利用在危机干预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赶录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讲座》14讲,在四川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滚动播出,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较大作用。

    3.2.2  主动深入到灾民中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鉴于灾民安置点心理救助条件、信息联系、灾民求助动机与文化背景等具体实际,救助队队员毅然深入到灾民之中,主动为灾民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同时,也为有求助动机的灾民提供方便。每天,救助队老师带着大学生志愿者,分组分批到灾民住宿处巡访,通过观察灾民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发现危机者,采用个别交谈、集体座谈、摆“龙门阵”、做游戏(限学生、儿童)、团体辅导、艺术治疗等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危机干预。在5月15至28日的两周时间里,先后直接为2 300余名灾民和学生、儿童提供了心理救助服务。

    3.2.3  对重点干预对象进行跟踪咨询与治疗  在对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救助队把老人、中小学生、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其中,尤其把172名主动求助的危机者和在巡访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危机者作为重中之重,分派专家教授一对一地进行跟踪咨询与治疗。在干预过程中,为实现稳定情绪的要务,救助队综合运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简短心理治疗(brief psychotherapy)的各种方法, 与被救助者“共情”、“通情”、“结情”,引导被救助者宣泄负性情绪,迁移积极情绪,珍爱生命,感恩社会,树立重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信心。

    4  结果

    经过救助队两个星期不间断的工作,在强大社会支持力和兄弟心理救援队与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反应逐渐减轻,情绪总体趋于稳定。除6例出现严重精神疾患症候的灾民被转介到精神病医院就医外,无一例自杀、自残、攻击他人等社会不适案例发生,灾民中亦未出现触犯法律法规的反社会行为。

    被重点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172名危机者,危机程度明显减轻。其中,有15名中小学生和儿童的心理状态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北川县某幼儿园1名5岁半的小女孩,地震时被老师从正在垮塌的教室里救出,从此出现典型的“房屋恐惧”,不敢进屋住宿、玩耍,甚至一提到“进屋”,她就紧张得握紧小拳头发抖。作者综合采用“系统脱敏法”、激励法等行为疗法对她进行心理治疗,经过1个星期的干预,完全脱敏。这位小女孩随家长离开灾民点回家前,主动跑到心理救助站的帐篷里,与叔叔、阿姨道别,其家长反复表示谢意,并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心理医生常到家中做客、随访。

    5  研讨

    5.1  灾难性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及时介入

    创伤后急性应激期,是指一个人在遭遇突发的、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出现强烈应激反应的时期,当事人一般处于暂时心理失衡状态。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时间界定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1到几天,有的认为是1到几周[4]。作者认为,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持续时间与应激源的强度有关,同时,也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心理应对能力、既往经验等。汶川大地震是导致灾民心理危机的应激源,震级里氏8.0级,裂度11级,撕裂带长达300多公里,应激源强度可谓异常大。作者认为,就多数灾民而言,急性应激期界定在半月之内为宜。

    创伤后急性应激期是心理危机干预介入的最佳时机,介入时间越早越好,这样,可使灾民尽快缓解危机,有效防止应激反应转入慢性状态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次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抢险救援队在抢救废墟下的幸存者时,边抢救生命,边实施心理支持;医务人员对受伤住院灾民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并举,成功实现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时间介入。鉴于汶川大地震主余震区域广,受灾人数多,生命救援难度大,作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大规模介入的最佳时机是在生命救援之后,灾民安置基本稳定之时。

    5.2  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危机干预原则

    无论自然灾难性危机还是社会灾难性危机,都具有突发性,不确定因素很多,灾后情况非常复杂,当事者的个体差异也大。因此,实施危机干预必须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救助者应防止“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的非理性思维和行为,亲自到第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制定危机干预的具体计划与措施。既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与平常时期工作的程式规范,又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危机干预的成功经验,与救援现场和被救助者的实际相结合;既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灾民进行心理救助,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灾民的个体性,采用灵活方法和措施助人自助。总之,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要以灾民危机状态是否减轻、情绪是否好转作为判断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心理危机干预成效的标准。

    5.3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当作者第一天到达临时灾民安置点时,惊讶发现,灾民情绪比我们预料的好得多。原因在哪儿?调查评估后很快得出结论:这是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支持系统力量使然。大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天,全社会就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巨大支持力量,使尽可能多的生命得以生存,使受伤灾民得以及时治疗,使无家可归的灾民很快得以安置,这给予广大灾民的心灵创伤以极大抚慰。作者由衷感到,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巨大力量相比,为数不多的心理救援专业工作者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于是,作者实施危机干预时,在宏观层面上,充分依托社会支持系统,引导灾民尽快走出地震灾难的阴霾,点燃重建家园的希望;在微观层面上,帮助灾民充分利用家庭、亲朋、村组的社会资源,相互支持,共度难关。作者坚信,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支持系统必将在今后的心理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4  重视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汶川大地震后卓有成效的心理救援工作,开中国大规模实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之先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作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与灾民的需求相比,心理救援的力量还太小;与抢救生命的动员与组织工作相比,心理救援的动员与组织工作还显得散与乱。作者建议:①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应用心理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构建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一支类似地震抢险救援队的心理救援队,以应对突发的灾难性心理危机。③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启动,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动员、组织、指挥、管理和协调。

【参考文献】
  [1]井西学,刘隆祺.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6-97.

[2]B.E.Gilli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上下册)[M].肖水源,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69-71.

[3]郭薇,等.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122.

[4]植岛敏治,前田润.のこころのケァ[M].东京:日本赤十字社,2004:8-10.成都医学院学报

作者: 王凤鸣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四川应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