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5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67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安坦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止痉方,标本兼治。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的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67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安坦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止痉方,标本兼治。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65.62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抽动障碍;中西医结合;儿童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突发、快速、不可自控、一般无目的性的肌肉运动,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时以一组或几组肌群抽动,从而临床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动作或运动,通常头面部是首发部位,出现抽动动作可见皱眉、眨眼、撅嘴、摆头、点头、转颈、耸肩、甩手、跺脚、踢腿等。由于发声器官和膈肌的运动抽动而发出清喉声、咳嗽声、鸡鸣声、打嗝声等[1]。中医文献中无这一病名,应隶属于“肝风”、“筋惕肉”、“痉病”及“慢惊”等范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0年8月至2006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起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13岁,平均7.5岁;年龄<5岁4例,5~7岁22例,7岁以上9例;病程1年以下11例,1~2年17例,2年以上7例;围产期合并症1例,低体重儿2例;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6例脑电图轻度异常,4例中度异常;CT检查11例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短暂性抽动障碍7例,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障碍19例,发声及运动联合抽动障碍9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起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平均8岁;年龄<5岁3例,5~7岁20例,7岁以上9例;围产期合并症及低体重儿各2例;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例脑电图轻度异常,2例中度异常;CT检查12例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短暂性抽动障碍7例,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18例,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短暂性抽动障碍,有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单一或多部位肌群抽动,或单一发声。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2)慢性抽动或不自主发声指1 d内出现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性出现,程度一般不改变。病程超过1年。(3)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同一年之内症状缓解不超过2月以上。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对照组

    予氟哌啶醇2~6 mg/d,分2~3次口服。若有锥体外系反应加服安坦0.5~2 mg,分2~3次口服。

  2.2治疗组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止痉方(菖蒲3~10 g、钩藤3~10 g、全蝎0.5~2 g、白芍3~10 g、炙甘草1~3 g)为主方,并随症化裁。如皱眉、眨眼加白菊花、黄连;撅嘴、搐鼻加苍耳子、辛夷;点头、转颈、耸肩、甩手、跺脚加伸筋草、木瓜;发声秽语加半夏、郁金。每日1剂,水煎3遍,合150 mL,分3次口服。

  2.3  心理指导

    两组病例均给予心理指导,要让家长、老师了解“抽动”是一种病,并非患儿有意做出的“怪样”,出声不是扰乱秩序或不专心学习,对其不得歧视,也不必过分关注,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减轻学习负担,避免紧张、剧烈的运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治疗4周症状消失为治愈;症状明显减轻(发作的时间、频率)达70 %以上者为有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文献记载抽动障碍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抽动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者达到12.5 %~66.0 %,神经解剖方面认为可能是基底节通路或脑的其他部位与基底节连接出现损害或几处生化回路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链球菌感染有关,患儿抗神经元抗体和抗核抗体显著较高,还与免疫因素有关[3]。有报道表明抽动障碍患儿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率增高,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抽动发生的一个共同途径[4]。研究表明该病患儿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哮喘儿,但过敏原种类相对集中,不像哮喘可以有多类过敏原同时阳性[5]。治疗一般选择抗精神病药物,但易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虽有类似症状描述,但无具体详尽论治方法,据其临床表现,推断风和痰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既可因风生痰,亦可因痰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动;痰阻气道则喉间怪鸣。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抽动障碍病本在肝,病发于肺,风痰鼓动,横窜经隧,而形成阴虚阳亢,平衡失调是其根本。在治疗方面笔者本着疏肝理肺之原则,选用平肝熄风、涤痰通络之药。自拟止痉方中菖蒲、钩藤豁痰熄风;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全蝎走窜性猛,行表达里,无所不至,剔风止痉,开痰行滞。诸药合用,达到内外之风平息,痰化火清,肺气肃清,筋脉通润,心静神宁,病自安康。本文对其远期疗效未做随访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7-58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CCMD-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8-130.

  [3]刘寰忠,郑毅,崔永华.抽动秽语综合征免疫病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21(2):121.

  [4]陈燕惠,林桂秀,林秋香,等.儿童抽动障碍与微小病毒B19感染和免疫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18.

  [5]王亚莉,方凤,潘志尧.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与过敏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70.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精神卫生研究所,陕西 榆林 719000

作者: 刘靖宇, 寇耀时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