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5期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5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口服为主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5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口服为主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壮医;药线点灸;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1)长期食欲不振,时间超过1月。(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3)有喂养不当史。(4)排除因肝脏、肠道炎症及肺结核等各种慢性疾病或因药物所引起的食欲低下。

  1.2  对象

    145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3例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11月至3岁8月,平均2.6岁;病程1~12月,平均10.6月;中医辨证分型脾胃不和7例,脾胃气虚39例,脾胃阴虚16例,肝旺脾虚11例。对照组72例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1岁2月至4岁,平均2.4岁;病程1~11月,平均9.8月;中医辨证分型脾胃不和12例,脾胃气虚31例,脾胃阴虚13例,肝旺脾虚1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药线选用广西壮医医院制剂室提供的标准Ⅱ号线。主穴:脐周四穴、足三里、脾俞、四缝。配穴:脾胃不和加内关、里内庭;脾胃气虚加章门、中脘、阴陵泉;脾胃阴虚加肝俞、肾俞;肝旺脾虚加期门、阳陵泉。操作: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 cm,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使之成圆珠状炭火,随即将此火星对准预先选好的穴位,顺应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线头点压于穴位上,采用中等力度以不起水泡为度,时间1 s,一按火灭即为1壮,一穴灸5壮。每周治疗2次,每次2~3个穴位,交替选穴,4周为1个疗程。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注意不要用手抓破皮肤,如个别皮肤破损者给予万花油外涂,以预防局部感染。

  2.2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复合维生素B、多酶片口服,每次各1片,每天3次,有缺锌者给予葡萄糖硫酸锌口服液5~10 mL/次,每天2次。1月为1个疗程。

  2.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愈:食欲显著增加至正常,或食量增加1倍以上。好转:食欲好转,食量增加达一半以上。无效:食欲不增或增加不明显者。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3347,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典型病例

    刘某,女,2岁6月,2005年8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已5月,食欲很差,终日不索食,每次进食均为强迫或诱导进食,夜间出汗较多,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大便时溏时硬,曾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诊见面色萎黄,形体偏瘦,毛发较稀,舌质淡红,舌苔白,指纹淡红在风关。体检:体重11.2 k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肋下1 cm可触及,质软无压痛,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片、肝功能及微量元素检查无异常。诊断:厌食症。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取穴:脐周四穴(以神阙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一穴),足三里、脾俞、四缝、章门、中脘,每次选2~3个穴位,交替选穴,4周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纳食明显增多,大便成形,面色红润,6月后随访,小儿食欲恢复、食量正常,体重13 kg,反复呼吸道感染情况也明显好转,6月内仅感冒1次,且康复时间快。

  5讨论

    小儿厌食症为儿科常见病,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和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均易损伤脾胃,令其受纳、运化失职,使小儿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久则病及他脏或全身,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药线点灸是壮医传统外治法,治疗时用壮药液(主要由飞龙掌血、虎杖、冰片等组成)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灸局部穴位,刺激发挥经络传导作用[2],通过在人体龙路、火路的体表气聚部位(穴位)施以调气治疗,达到调节和畅通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有实验研究表明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脑—肠轴生长抑素水平有调节作用,可通过调动或调整生长抑素的内在分泌机制发挥治疗脾虚证的作用[3]。也有人认为体内β|EP是一种内源性阿片样肽,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有的多肽因子之一,它涉及机体包括消化在内的许多功能,而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证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机制与其调整β|EP水平有关[4]。

    脾俞与章门分别是脾的俞幕穴,俞幕相配,有较强的健脾益气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属胃络脾,并与大小肠有直接联系,具有调节胃肠、补虚泻实之功效;脐周四穴、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为治小儿疳证之验穴。诸穴合用,可调节胃肠气机,健脾运化。此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简便、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2]黄瑾明,黄汉儒.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1.

  [3]吕琳,肖国有.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脑—肠轴生长抑素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7(4):17-18.

  [4]吕琳,陈永红,韦金育,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6,29(10):51-53.


作者单位:1.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博白县中医医院,广西 博白 537600

作者: 王小平, 李异莲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