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西药常规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并设单用西药治疗40例为对照组,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痊愈,但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能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西药常规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并设单用西药治疗40例为对照组,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痊愈,但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复发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能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中西医治疗;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累及皮肤、关节、胃肠和肾脏。本病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我院儿科近2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共80例,按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7岁6例,8~14岁31例,15~17岁3例;单纯皮肤紫癜10例,伴关节肿痛10例,伴腹痛10例,同时伴关节肿痛、腹痛3例,肾脏损害7例,肾脏损害者单纯镜下血尿4例,血尿+蛋白尿3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7岁4例,8~14岁34例,15~17岁2例;单纯皮肤紫癜12例,伴关节肿痛12例,伴腹痛11例,同时伴关节肿痛、腹痛1例,肾脏损害4例,肾脏损害者单纯镜下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抗组胺药物抗过敏,潘生丁3~5 mg/(kg·d),有感染的予以抗生素控制感染,紫癜性肾炎(血尿+蛋白尿)予以雷公藤多甙1 mg/(kg·d)口服,连服2~3月,紫癜伴腹痛和(或)关节痛,短期予以氢化可的松5~8 mg/(kg·d)静脉点滴,症状缓解后减停。

    2.2  治疗组

    2.2.1  外感风热伤络型

    病机为外感风热,热入血分,损伤血络。症见皮肤瘀点、瘀斑,色红,压之不褪色,伴发热、鼻塞、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气血同治。方用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金银花8~15 g、连翘8~15 g、薄荷6~10 g、竹叶6~10 g、秦艽6~10 g、防风6~10 g、乌梅8~10 g、生地黄10~15 g、牡丹皮10~15 g、赤芍10~15 g、紫草10~30 g、板蓝根10~30 g。

    2.2.2  血热妄行型

    病机为热毒炽盛、热入营血、迫血妄行。症见皮肤瘀点、瘀斑,色鲜红,压之不褪色,伴口渴、便秘、鼻衄、齿衄等,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8~15 g、羚羊角1~2 g、生地黄10~15 g、牡丹皮10~15 g、赤芍10~15 g、紫草10~30 g、茜草10~20 g、白茅根10~20 g、乌梅8~10 g、三七参3~6 g、黄芩6~10 g、栀子6~10 g、丹参6~10 g。

    2.2.3  湿热内蕴型

    病机为湿热内蕴,湿阻气滞,热迫血行。症见皮肤瘀斑、瘀点,色红,压之不褪色,反复发作,腹痛或关节痛,胃脘胀闷,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8~10 g、白豆蔻8~10 g、薏苡仁10~15 g、滑石8~10 g、厚朴8~10 g、黄芩8~10 g、生地黄10~15 g、牡丹皮10~15 g、赤芍10~15 g、紫草10~30 g、秦艽6~10 g、丹参6~10 g、乌梅8~10 g。

    2.2.4  脾失统血型

    病机为脾虚、脾失统摄,血溢脉外。症见皮肤瘀斑、瘀点,色淡,压之不褪色,反复发作,面色白,神疲乏力,食欲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以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6~10 g、白术6~10 g、当归6~10 g、远志8~15 g、龙眼肉8~10 g、乌梅8~10 g、山药8~15 g、炒扁豆8~15 g、薏苡仁10~15 g、紫草10~30 g、三七参3~6 g、炙甘草2~3 g、白芍10~15 g。

    2.2.5  血虚肝郁型

    病机为血虚,血不养肝,肝郁气滞血瘀。症见皮肤瘀斑、瘀点,色淡暗,压之不褪色,反复发作,腹痛或关节痛,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治以养血柔肝、理气活血。方用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10~15 g、川芎6~10 g、知母10~15 g、茯苓8~10 g、炙甘草1~2 g、黄芪6~10 g、当归8~10 g、秦艽8~10 g、乌梅8~10 g、山药10~15 g、白芍10~15 g、三七参4~6 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出院后依病情继服中药,隔日1剂,服用1~3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3.2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治愈3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中治愈3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3.2.2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出院后均随访1年。治疗组40例中复发3例(占7.5 %),对照组40例中复发10例(占25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2.3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住院8.65 d,对照组平均住院12.15 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

    4  讨论

    紫癜好发于7岁以上儿童,女性多见。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和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导致IgA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所以治疗均用抗组胺药抗过敏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紫癜即斑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褪者为斑;其点小成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提出“斑出阳明,疹出太阴”的理论。其病位主要在肺胃,涉及肝脾。本病好发于小儿,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感外邪,风热之邪侵袭肺卫,热伤血络,血溢脉外而发紫癜。或素体阳明有热,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发紫癜。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喜食肥甘厚腻,湿热内蕴,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故出现紫癜。湿热阻滞气机,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关节痛。由于湿性黏腻,故病情缠绵难愈。脾生血,主统血,若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长期反复出血,致心脾气虚,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发紫癜。肝藏血,主疏泄,血虚,血不养肝,肝郁气滞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发紫癜,且紫癜反复发作。另外本病不同时期均可产生血瘀,只是致血瘀机制不同,临证常用丹参、赤芍、三七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亦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现代药理研究,丹参、赤芍、三七参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西医认为本病与过敏有关,故在不同的证型中适当加入乌梅、秦艽、防风抗过敏。

    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复发,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单位:孝义市中医医院,山西孝义0323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