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2期

查肛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查肛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查肛健脾法行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主要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00%和76。治疗组治愈及显效率和主要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查肛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查肛健脾法行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主要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00 %和76.7 %,治愈及显效率分别为81.7 %和61.7 %。治疗组治愈及显效率和主要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查肛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  查肛健脾法;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尤以夏秋季节为多。婴幼儿多见,起病急,发展快,常引起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重者危及生命。笔者以我国名老中医刘弼臣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重视肛、便诊察,结合自拟健脾汤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120例腹泻患儿来自我院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儿科门诊及住院部,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1]。

    1.2一般资料

    采用双盲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1.65±2.15)岁;平均腹泻次数(9.29±1.1)次/d;平均病程(3.04±1.21)d。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1.80±0.85)岁;平均腹泻次数(9.0±1.6)次/d;平均病程(3.11±1.24)d。中毒症状明显伴休克及大便培养为细菌感染者均除外。两组病情及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运用查肛健脾法分为伤食泻、寒湿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4个证型施治。

    (1)伤食泻  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症见肛门肿胀而痛、周围淡红,大便溏泄、酸馊、有食物残渣或奶花等,腹胀拒按,拒食或呕吐,舌苔白腻或中心黄厚,脉沉实有力。治宜健脾分利,消食导滞。方拟:健脾汤(茯苓6 g、葛根6 g、车前子6 g、白术6 g、陈皮6 g、山药6 g)加焦三仙各5 g、莱菔子5 g。

    (2)寒湿泻  大多由脾胃素虚,寒湿之邪侵袭胃肠所致。症见肛门色淡,皱褶潮黏,肠鸣泄泻,大便清稀若水,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细。治宜益气健脾,温中祛寒。方用健脾汤加白豆蔻3 g、炮姜3 g、吴茱萸2 g。

    (3)湿热泻  多发于夏秋季,由湿热传里、伤及胃肠所致。症见肛门肿胀、灼热、潮红、皱褶变粗,大便如水样,泻下急迫,气秽夹沫,口渴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脾利湿化热,方用健脾汤加黄芩5 g、连翘5 g。

    (4)脾肾阳虚泻  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失运所致。症见肛门不红、不肿,下利清谷,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治宜温健脾阳,补肾益气。方用健脾汤加炮附子1.5 g、干姜2 g。

    以上中药水煎取汁50~100 mL,每日1剂,少量频服。

    2.2对照组

    口服蒙脱石散,<1岁 1.0 g/次,1~3岁1.5 g/次,3次/d。

    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补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3 d后统计疗效。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治疗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疗效标准[2]。治愈:治疗3 d,症状消失,大便次数≤3次,大便性状正常,大便常规正常。显效:治疗3 d,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3 d,临床症状改善,大便次数、性状好转。无效:用药后无变化或加重。

    4.2  结果

    4.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60例,治愈28例(46.7 %),显效21例(35.0 %),有效11例(18.3 %),无效0例(0 %),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60例,治愈19例(31.7 %),显效18例(30.0 %),有效9例(15.0 %),无效14例(23.3 %),总有效率76.7 %。治疗组治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4.2.2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脾常不足,一旦寒温失调,或乳食失节,均能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水湿合污于大肠而致腹泻。小儿脏腑娇嫩,泄泻易耗伤气津,甚至伤阴伤阳。因此,顾护中焦脾胃,为治疗小儿腹泻第一要旨。自拟健脾汤中白术健脾燥湿,山药健脾益气,葛根健脾生津,陈皮醒脾理气,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利小便以实大便,使偏渗大肠之水自小便而出。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小儿为病,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古代称儿科为“哑科”,加上就诊时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辨证分型的困难。儿科名老中医刘弼臣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密切相关[3]。刘老治疗小儿泄泻,重视观察肛门的情况,通过局部以推测整体。我科治疗小儿腹泻时,根据名师刘弼臣的学术思想,在健脾汤的基础上,重视查肛望诊,将局部与整体结合辨证,掌握小儿腹泻之寒、热、虚、实, 分型明确,随症辨治,收效颇佳。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1290.

[2]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3]于作洋.中国百年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4.


作者单位:宾阳县中医医院,广西宾阳 5304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