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5期

小儿泄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关键词】小儿泄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有别于便痢脓血赤白、里急后重之滞下痢症,相当于西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就近5年来中医药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  小儿泄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有别于便痢脓血赤白、里急后重之滞下痢症,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腹泻病。本病常年皆可发生,夏秋季节较多,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且往往引起流行。据流行病学统计,全世界每年近400万婴儿死于腹泻[2],是婴幼儿死亡的前3位主因之一。据调查,我国农村5岁以下小儿,每年患腹泻(2.01±0.03)次/人,其中婴儿为4次左右,城市每年(0.45±0.03)次/人。以此计算我国5岁以下小儿每年有1.7亿人次患腹泻,导致4万多小儿死亡,无疑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3]。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本文拟将近年来中医药诊治小儿泄泻的有关认识及研究作一概述。

  1 病因病机研究

  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有其自身的特点,古代文献已有较多的论述,究泄泻之因,皆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现代医家又多有发展。王静安[4]认为,泄泻主要责之于脾,呕吐主要责之于胃,久泻则釜底无薪,又与肾有关,惊泻牵之于肝,但临证少见。其病因常由外感、内伤、本脏自病和卒受惊恐所致,发病机理系脾气下陷,失于健运而成。江育仁[5]认为小儿腹泻以夏秋季为多,主要是湿邪为患,临床以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尤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陈昭定[6]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小儿腹泻则多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治疗当以健脾扶正固本为主,祛邪为次。王雪峰[7]认为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以湿盛和脾虚为主,“湿盛则濡泄”。急性泄泻以湿盛为多,慢性泄泻以脾虚为多。湿盛和脾虚二者互为因果,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暑、湿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脾胃虚弱。若素体虚弱,下利过度,热甚伤津,则气阴两伤,阴伤及阳可导致阴竭阳脱。治疗上重点把握“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无湿不成泻”的基本规律。

  2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关于本病的辨证分型,各医家的经验略有不同。韩新民等[1]将小儿泄泻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气阴两伤泻、阴竭阳脱泻等7个类型,并详列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笔者认为此分型虽为标准,但临床实施多有不便。王静安[4]认为泄泻一病,古代分型过繁,根据古人长期“泄泻乃脾虚专病”和“久泻必伤及肾”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在辨证上紧扣“脾虚”和“肾虚”两个关键,将此病分为脾虚和肾虚两大类型。贺小梅[8]将该病分为3型:风寒型、湿热型、脾虚型。陈富明[9]将该病分为4型辨治,湿热泻、脾胃虚寒泻、脾肾虚寒泻、伤食泻。

  3 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疗效研究

  3.1 内服中药治疗

  张文[10]从脾胃论治,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泄泻45例,对风寒、 伤食、脾虚等不同证型对症施治,治愈27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 %。王勤[11]用温肾固肠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103例,全部治愈,患儿大便正常。其中服药2剂者32例,3剂者37例,4剂者22例,5~9剂者12例。有13例采用母乳间接服药法(原方药剂量加倍,并加木通6 g,待乳母服药1 h之后即哺乳)。随访3月,未见复发。丁连平[12]用健脾化湿汤治疗小儿腹泻52例,结果治愈22例,占42.3 %;好转25例,占48.1 % ;无效5例,占9.6 %;总有效率90.4 %。蔡莉君[13]用查肛理脾法治疗小儿腹泻60例,并与60例采用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疗效及主要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 % ,对照组为76.7 % ,治愈及显效率分别为81.7 % 和61.7 % ,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和主要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2 外用中药治疗

  杨顺华[14]在依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补液、纠酸、喂养指导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连素粉剂加思密达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泄泻患儿85例,治疗后显效78例(91.8 %),有效5例(5.8 %),无效2例(2.4 %),总有效率为97.6 %。曹向东[15]等用中药散剂外敷脐部(即神阙穴)治疗小儿腹泻,治疗组(45例)按临床表现和体征分为风寒泻和湿热泻两型,风寒泻者采用寒泻散治疗,湿热泻者用热泻散治疗。将诸药研成药末,用时将药末加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对照组(45例)常规抗病毒、补液及对症治疗。所有病例均给予流质淀粉类非脂饮食。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82.22 %),有效7例(15.56 %), 无效1例(2.22 %),总有效率为97.78 % 。对照组显效17例(37.78 %), 有效15例(33.33 %),无效13例(28.89 %),总有效率为67.11 %。陈学珍等[16]用吴茱萸研粉末敷于患儿脐部治疗泄泻136例,结果显效102例, 占75.0 %; 有效32例, 占23.6 %;无效2例, 占1.4 %;总有效率98.6 % 。

  3.3 内外同治法治疗

  胡彬文等[17]用经皮给药佐治小儿泄泻4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神阙穴、大肠俞穴贴敷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痢、行气止痛之功效药膏(由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香附、泽泻等组成),每天1次,每次15 min,直至症状缓解,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李辛夷[18]将96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 %。

  3.5 针灸推拿治疗

  刘志新等[19]采用健脾和胃、利湿止泻为基本治疗方法,推拿治疗小儿泄泻172例,分手阴阳、补脾经、补大肠、运土入水、推三关、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捏脊。以上各穴各推3~5 min,每日1次。寒湿泻加按神阙穴3 min,湿热泻以清大肠、退六腑、清天河水为主,伤食泻清大肠、揉中脘,呕吐者加揉内关,久泻不愈加补肾经、揉百会,易惊者平肝。经治疗6 d,全部病例均痊愈,治愈率100 %。董杨颖等[20]将91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以针刺四缝穴、足三里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对照组45例以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 %,对照组73.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提高抗病力、扶正祛邪作用,对腹泻有明显的疗效。钟叙春等[21]将168例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治疗组针刺双侧四缝、足三里穴,捏脊自尾骶至枕部;对照组84例,肌肉注射复方新诺明,口服复方苯已哌定、整肠生,5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6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1)。针灸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具有抑制作用,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得以缓解,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岑万玲等[22]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00例。方法:补脾土,分腹阴阳,摩腹,揉天枢、推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揉足三里300次,捏脊3~5次。伴呕吐加揉板门、涌泉穴各100次,寒湿、伤食、脾虚者上推七节骨,湿热者下推七节骨、清补大肠,每天1~2次,3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另给云南白药敷贴神阙穴,以胶布固定,每天1次。结果:痊愈92例,占92 %;好转7例,占7 %;无效1例,占1 %;总有效率为99 %。

  4 讨论

  小儿泄泻病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机复杂,兼夹症多,传变迅速,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已有久远的历史,论述非常丰富。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诊疗标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泄泻与腹泻的名词使用很混乱,泄泻是中医的一个病名,而腹泻是西医的一个症状,腹泻可以是大便稀薄,或是水样便,甚至黏液脓血便。而泄泻的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泻出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如果出现黏液脓血便,当属痢疾的范畴。这说明以腹泻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中可能是泄泻,也有可能是痢疾。所以腹泻是不能代替泄泻的,同样泄泻也不能代替腹泻。但在很多文章中腹泻和泄泻是混用的。(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建立统一的小儿泄泻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标准的制定、修改充实,鉴定推广,将会对小儿泄泻的规范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3)从收集到的资料看,许多科研设计方案尚不够严密,多数没有随机对照, 因此目前尚难选出一个比较公认的重复性较好的治疗方案。今后中医关于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既应突出中医特色,做到理法方药完整统一,也要严格科研设计,遵循随机化原则,设置公认的西药对照组,并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科研手段,开展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客观指标的相关研究,探求具有特异性的指标体系,进一步阐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4)中医药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具有明显优势,目前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方面,小儿感染性腹泻中医治疗的报道较少,但中医药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确有优势,在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方面既有满意的疗效,又可以避免因应用抗生素而出现的细菌耐药等

  问题。下一步应结合中医 “辨证治疗”和西医 “辨病治疗”的特色,对小儿感染性腹泻做规范研究,观察远期疗效,提高可重复性。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小儿泄泻具有方法独特、疗效确实而且安全简便的特点,显示出较大的临床优势和可喜的发展前景,但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开展针对上述问题的科研协作,建立和推广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综合治疗方法,不断地总结出新治法新方药,提高临床疗效,丰富和完善小儿泄泻的病机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韩新民,汪受传,虞舜,等.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1-3.

  [2]吴迪.小儿腹泻临床用药的发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6,13(18):3209-3210.

  [3]王菊莉,曹洪涛.小儿腹泻病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社区医师,2006,10(7):89.

  [4]王静安,王泽涵,王雪梅.王静安医学新书[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120-121.

  [5]史字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小儿腹泻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57,109.

  [6]季之颖,陈芳,杨燕.陈昭定教授治疗小儿久泻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57.

  [7]滕旭.王雪峰治疗小儿泄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3, 30(11):925.

  [8]贺小梅.辨证施治小儿腹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49.

  [9]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7):69.

  [10]张文.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45例临床报告[J].当代医学,2009,15(7):141-142.

  [11]王勤.温肾固肠汤治疗小儿腹泻10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4):268.

  [12]丁连平.健脾化湿汤治疗小儿腹泻52例[J].北京中医,2007,26(9):616.

  [13]蔡莉君.查肛健脾法治疗小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9,5(2):30-31.

  [14]杨顺华.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85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O09,7(11):29.

  [15]曹向东,佟泳玫,曹向兵.中药贴敷佐治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7):102.

  [16]陈学珍,蒋振中.吴茱萸敷脐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136例疗效观察[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0,1(4):388.

  [17]胡彬文,刘丽贞.经皮给药佐治小儿腹泻病4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8(21):2581-2584.

  [18]李辛夷.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6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3):31.

  [19]刘志新,郑丽杰,孙小迪.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72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2):48-49.

  [20]董杨颖,陈飞雁.针刺治疗小儿腹泻91例[J].四川中医,2005,23(7):109-110.

  [21]钟叙春,许志雄,杨涓.针灸结合捏脊治疗小儿腹泻84例[J].陕西中医,2007,28(3):335-336.

  [22]岑万玲,罗宏.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6):47.

  

作者: 吴玲玲,钞建峰指 导 刘小凡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