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5期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及其相关证候学的研究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从相关证候学的研究上阐述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对本病与抽搐、喉鸣秽语、感觉统合失调、强迫症、自闭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对结合临床表现如何辨证治疗及加强预防调护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证候学抽动&mdash。...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相关证候学的研究上阐述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从肺论治、从风痰立论,重点阐述了外风与内风的关系和痰与风的关系。对本病与抽搐、喉鸣秽语、感觉统合失调、强迫症、自闭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对结合临床表现如何辨证治疗及加强预防调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风痰证;外风;内风;证候学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虽无此名称,但对其症状描述却有类似的记载。以抽动而言,早在《内经》中就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记载,《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叙述了太阳病致痉,痉病就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变,其发病原因一是由于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称为“刚痉”;一是津血虚少,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抽挛僵仆,称为“柔痉”。因此本病应属于“痉病”的范畴。但在《内经》中又谈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胜则动”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凡一切抽动、搐搦、痉挛、震颤都为风邪偏盛之象,因此本病应属于肝风。有关秽语方面,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云:“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属于一种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而发的病症。基于上述,我们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应归属于中医的“痉病”和“肝风”的范畴。其病因病理可以概括为“风痰作祟和”肝风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现代儿科临床常见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大多数患儿同时伴有多动的表现,故又称之为“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断续。具体表现为眨眼、点头、撅嘴、皱眉、耸肩、扭颈、抬臂、踢腿、鼓肚等,喉肌抽动则出现轻咳、喊叫怪鸣,甚至口出秽语、咒骂等。

  本病从1825年由法国医生图雷特斯首次报告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病因病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迄至目前,仍无明确的结论。有人认为本病是神经介质失调,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有人推测本病是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该处为脑内多巴胺含量最高的部位,多巴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调节运动功能;也有人报道多发性抽动症病人与脑内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的更新率加速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家庭遗传史有关。众说纷纭,目前世界上医疗界对此病认识尚未统一,因而缺乏准确的辅助检查项目作为诊断的标准,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电图无特征性改变,有的患儿也可出现脑电图轻度异常,所以国外对此病又称为“脑功能轻微障碍症”,或称为图雷特斯综合征,简称“TS征”。在治疗方面也无特效药物,临床上常以镇静剂来治疗,如氟呱啶醇、安坦、泰必利、利他林、匹莫林等西药,企图控制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不良反应较大。因为长期服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会产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强直等,用药过量还可产生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不能运动的木僵状态,也有静坐不能、惊跳、便秘、嗜睡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本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反复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下面我们就本病的证候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我们根据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与六淫之风邪致病产生的病理现象类似,且病起于内,故属于内风。其临床表现多以头面部的运动性抽动为首发症状,且临床上表现为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症状,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症状,不管什么部位的抽动,中医统称为“风”,而风的特性是流动急速、容易激荡、变化莫测、或上或下,符合“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的致病特点。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称为肝风。“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我们根据本病的特点,确立本病属于中医学“肝风证”,从而为本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亦使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成为可能。

  我们对此病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原有四大障碍(运动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人格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探讨总结、梳理分类,分6个方面阐述如下。

  1 TS征与抽搐的关系

  本病抽搐的临床表现有全身肌肉反复不规则的抽动,包括眨眼斜眼、扬眉张口努嘴、缩鼻做怪相、点头摇头晃脑、挺颈、斜颈、扭脖耸肩、挺胸扭腰鼓肚、撑肛、搓手甩手、捏指、握拳、举臂、踮脚、抖腿、跷脚、跺脚等。这些症状属面部、头颈部、躯干、腹动及四肢抽动。我们根据“风胜则动”的原则,认为抽动与风的关系密切。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因其轻扬升散,有向上向外的趋势,所以易伤人的上部,易犯肌表。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故表现为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发病急,变化快。风性又主动,因其动摇不定,故表现有四肢抽搐、斜视目吊等症。

  2 TS征与喉鸣秽语的关系

  本病喉肌抽动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喉中怪声连连,如吭吭有声或清喉声,甚则吼叫、怪鸣、有如犬吠叫、小鸟叫声,也有的患儿口出秽语、咒骂不休、随地吐唾沫等。这些症状表现,我们认为与风痰有关,特别是与痰的关系密切。痰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痰是呼吸道分泌的病理性产物,由津液变化而成,痰阻气道,故喉间痰鸣怪叫。风痰窜动可发抽搐瘛疭、痰蒙心窍,故口出秽语、咒骂不休等。上述这些症状的出现,中医认为与顽痰作祟有关,既可因病而生痰,也可因痰而致病,其机理也较复杂,往往风、痰、火、气4者互为因果,密切相关,所谓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窍闭气滞。另外外感六淫之邪极易化火,火热炼液成痰,痰热互结,郁阻气道,“百病多有痰作祟”“怪病多痰”,既是此理。

  3 TS征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

  感觉统合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运动觉等感觉器官传入的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的有效的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觉信息同时传入以大脑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大脑进行分析、处理;二是大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新的感觉与保存的经验信息进行对比,并指挥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如果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组合,那么,整个身体就很难协调有效地运作,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是造成儿童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有以下5种类型。

  (1)视觉统合失调: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看电视、玩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常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错页,增字减字等问题;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容易遗忘;数学能力差,学习成绩时好时坏。(2)听觉统合失调:听觉过滤能力差的孩子易受无关声音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忘事,甚至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也记不住。(3)触觉统合失调:容易紧张,脾气暴躁,爱招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害怕陌生环境,甚至害怕洗头;吃手、咬指甲、爱哭等;智商可能正常或者超常,但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4)平衡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爱做小动作;穿鞋左右穿反,袜子里外穿反;写作业、写字时字距、行距不匀;比一般孩子不安分,挑三拣四,情绪反应强烈;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有的语言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5)本体感统合失调:表现为走路顺拐、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活动时不会跳绳、系鞋带、骑车、拍球等,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可能出现口吃等;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等。

  以上这些表现,我们认为与心经有痰热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痰热内蕴,上蒙清窍,扰动心肝,可见神思涣散,烦躁易怒,爱招惹人;心血不足,神明失主,脾气亏虚,不能藏意,静谧不足,可见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多变,健忘,多动多语,学习成绩下降。《灵枢·本神》云:“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心主藏神,为志意根源,因此人的思维活动皆由心生。心的功能正常则神志活动正常。如果痰阻心窍,清窍不利,心神失养,则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迟缓、语言表达困难、口吃、发音不准、跑调、读书跳行、翻书错页、胆怯、害怕陌生环境等。

  4 TS征与强迫症的关系

  强迫症主要表现有两点。(1)强迫思维:如患者经历的事和看到的事反复呈现,出门时怀疑门是否锁好,反复检查等。(2)强迫行为:重复语言,重复动作,反复关门、开门,反复洗手,数栏杆、数台阶等异常表现,自己却无法控制。

  以上这些表现,我们认为与痰有关,中医素有“怪病多痰”之说。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主要为肝为刚脏,其性主动,而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生湿,湿聚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肝气乘脾,导致脾胃功能虚弱,湿聚痰结,痰气上逆,蒙闭心窍,就可导致重复语言、重复动作等而不能自控的精神症状的发生。

  5 TS征与孤独症的关系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育障碍。一般在2岁左右出现症状,有人推测与遗传有关,发病率在万分之五左右,目前我国患此病的儿童可能有50余万人。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以社会能力交往、言语交流及行为动作刻板的实质性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发育障碍。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确,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被认为是一组预后严重的儿童期精神发育障碍。

  儿童孤独症主要有以下3个证候群。(1)孤独、不合群: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胆怯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或公共场所去。(2)固执,提出的要求一成不变:如果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挪了位置,就会生气着急;去幼儿园、回家的路线也不愿更改;自己做错了事,大人指出,多无济于事,常自以为是。(3)语言上出现障碍:照问话回话,重复别人的话,可能将“你”“我”的人称代词倒过来使用。例如,有人问他:“你干什么呢?”他答道:“你干什么呢?”等等。

  这些症状的表现我们认为主要责之于肝经风痰。风痰鼓动,横窜经隧,痰蒙心窍,就会出现生气着急、固执、自以为是、重复问话等。同时,肝又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胆参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灵枢·本神》也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所以说肝胆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的胆量、决断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患者不与他人交流、不合群、胆怯、不愿去人多的场所等症状表现均与肝失疏泄、肝胆功能失常有关。

  6 TS征与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

  焦虑症主要临床表现有着急忧虑,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失眠多梦,任性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甚至举手打人或自伤、自残,有的胆大如牛,常常不顾危险,登高爬梯,追逐车辆等。抑郁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胆小多疑,兴趣丧失,容易哭泣,意志丧失,悲观绝望,消沉自责,学习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精神疲乏,懒于活动,脑力迟钝,甚至悲观厌世,前途暗淡,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甚至企图自杀。

  这些症状一般为年长儿多见,如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家庭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有变故等社会环境压力所造成。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全部出现,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如果长年累月不愈,延至终生,不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广大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对患儿症状的分类,可以把握其病症要点,明确患儿的主要症结所在,为辨证和论治提供依据。我们所讲的强迫、孤独和焦虑、抑郁与现代医学严格意义上的强迫症、孤独症(自闭症)和焦虑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以上焦虑、抑郁的表现,我们认为与痰热、痰浊有关。抑郁、暴怒或思虑太过、积忧久郁,则损及心脾,心气不舒,肝失疏泄则气滞;脾不运湿,则水聚饮凝,聚而成痰,痰气上逆,则蒙闭心窍,闭阻神明。

作者: 刘昌艺,刘弼臣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