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6期

《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续前)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续前)小结泄泻就是大便稀泄,次数增多,有因时气的影响而作泻,如夏秋间的湿热之气,非时的寒冷侵袭,所谓湿胜则濡泄感寒则肠鸣洞泄。有因过于饮食,肠胃受伤,脾气不运,而成泄泻的,所谓伤食泄泻。总之,泄泻之暴发,多为时气所侵,常见于夏秋季节,亦有伤于乳食所致。若泄泻久......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医儿科经典选释》 (续前)

 小结

  泄泻就是大便稀泄,次数增多,有因时气的影响而作泻,如夏秋间的湿热之气,非时的寒冷侵袭,所谓“湿胜则濡泄”“感寒则肠鸣洞泄”。有因过于饮食,肠胃受伤,脾气不运,而成泄泻的,所谓“伤食泄泻”;亦有因虚而致泻的,每多见于素体虚弱的小儿,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总之,泄泻之暴发,多为时气所侵,常见于夏秋季节,亦有伤于乳食所致。若泄泻久病,则多由素体不足,或泻久致虚而成。治疗时除应根据病的新久以及寒热虚实以外,更要审别不同病因以辨证施治。感受暑邪,当用清解,乳滞食积,宜用消导,肾脾虚寒,宜补脾固肾。先宜淡渗,次宜温中,三宜升提,四当止涩,这些都是治疗泄泻的原则,临床时更应注意到虚中有实,则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实中有虚,则清热中不可过用苦寒;新病仍有实邪的,用涩剂不可过早,以免留邪;脾气素虚的,用淡渗分利不可过多,以免津枯阳陷。

  关于小儿泄泻的预后诊断,必须参合全身症状,因为泄泻只是全身症状的一种,互相参合,方才全面,如朱丹溪曾云:“凡治吐泻,不问轻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证者,便易治愈,凡吐泻不止,目上视,头后仰,脉沉细,遍身肤冷,不乳食,作渴不止者不治,大肉瘦削者不治,又成惊搐者不治”。总之,泄泻到了阴伤液竭,阳气下陷,脾肾衰败,气陷不举的,都是难治或不治。

  表8泄泻的辨证论治类型辨证治疗

  冷泻肠鸣腹胀,有时疼痛,所泻清稀如水,四肢厥冷,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脉象沉迟温中祛寒:白术、人参、砂仁、藿香、干姜、炙甘草、陈皮、乌梅、熟附子、猪苓、茯苓、泽泻、煨姜、大枣热泻泻时急速量多,黄赤,或夹泡沫,腹肚疼痛,肛门灼热,面红身热,小便赤少,心烦口渴,苔黄脉数清热利水:玉露散、四苓汤冷热泻泄泻之色,乍黄乍白,或水或谷调其冷热,和养其气伤食泻大便泄泻,酸臭气味,或如脓样,面黄身热,胸闷嗳酸,不欲乳食,腹膨上痛,夜卧不安,口渴尿赤,脉象沉数消导运化:保和九行气导滞:枳实导滞丸暑泻热性:泻色黄赤,清浊不分,小便不利,心烦发热 寒性:泻色青白,消化不良,小便清长清暑利水:同热泻温中止泻:同冷泻疳泻泻色赤白,腹膨胀大,青筋暴露,爱吃泥土,大便下虫止泻退疳:集圣丸惊泻泻色青如绿苔,黏稠如胶,身热不安,惊悸不宁平肝补脾:六君子汤加白附子、柴胡风湿泻泻下黄水,或渴或不渴,发病多在春天散风渗湿:五苓散加羌活、防风、苍术水湿泻泻下清水,泻时腹中不痛燥湿分利:胃苓汤久泻肠滑不禁,气虚下陷,身热不退,泻而作渴升提益气:四君子汤加升麻、防风、乌梅,或四君子汤吞服七味肉蔻丸补脾益气:调元汤补脾益气:白术散加乌梅伏龙肝摘自刘弼臣编著的《中医儿科经典选释·泄泻西江月词》

作者: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