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3期

水母皮炎43例临床分析(摘要)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水母。皮炎。治疗结果近年来,水母皮炎病人明显增多,我科近2年共收治43例水母蜇伤的病人,现报告如下。30min内就诊7例,30min~2h就诊15例,2h~1d内就诊14例,1~2d就诊13例,2d以上就诊4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水母;皮炎;治疗结果

    近年来,水母皮炎病人明显增多,我科近2年共收治43例水母蜇伤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43例病人,男35例,女8例;年龄20~50岁32例,51岁以上11例;30 min内就诊7例,30 min~2 h就诊15例,2 h~1 d内就诊14例,1~2 d就诊13例,2 d以上就诊4例。43例病人均于蜇伤部位发生程度不等的条索状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伴烧灼感或灼痛,有3例病人发生皮下出血,呈暗红色点状或线状;3例出现渗出、糜烂、脓疱,均为2 d以上就诊者,系搔抓和自行处理不当引起;伴头晕、恶心、四肢乏力者11例,心悸、憋气者5例,过敏性休克者1例。

    治疗方法: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的1例病人给予肾上腺素0.3 mg肌肉注射,吸氧,升压,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 mg,2 h后血压升至正常,病情缓解。然后将地塞米松10 mg静滴5 d,康体多20 mg静滴7 d,赛特赞10 mg口服10 d,病情好转;头晕、恶心、心悸、憋气者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滴3 d,康体多20 mg静滴7 d,赛特赞10 mg口服10 d,病情好转;对半小时内就诊者给予20 g/L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好转明显。其他轻度病人口服抗组胺药 3~5 d,外用明矾冷敷、外擦炉甘石洗剂,感染部位给予百多邦外用。治疗3~10 d,平均7 d。

    疗效判断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皮疹消退,疼痛缓解为治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遗留色素沉着,微感瘙痒或烧灼感为显效。

    结果:本组治愈32例(74.4%),显效11例(25.6%),有效率100%。

    讨论  水母皮炎是水母的刺胞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刺胞为一微小的中空小管,其表面为一角质的囊状外壳,刺丝盘曲在囊内,外壁常反折呈球状,小管上有无数倒勾和棘刺,当遇到刺激或侵袭时,此小管突然伸开发射刺丝,牢固地附着在异体上,其冲力能穿入真皮上部,刺囊内的毒液经刺丝管注入皮内引起刺胞皮炎或进入血循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刺胞内主要毒性成分是类蛋白和多肽及多种有毒酶类。此外,还有四氨络物、强麻醉剂、5羟色胺、组胺、致痛剂等物质可引起中毒和超敏反应。刺胞一旦排空即不能再用,但未排空的刺胞其活性可维持数月。

    本组病例中,蜇伤部位为头、面、颈部者,表现为口干、咽喉部发紧、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心悸、憋气。躯干四肢蜇伤表现为阵发性灼痛、浑身不适。泳裤接触部位被蜇伤时,海蜇刺胞被挤压后向该部位发射刺丝注入毒液,致会阴、臀部、大腿内侧发生痉挛样疼痛。有1例因蜇伤面积大而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经抗休克、抗过敏治疗,症状缓解。

    水母皮炎重在预防,一旦接触水母可用海水反复冲洗接触的部位,或用干毛巾或干的衣物、干沙子擦干局部皮肤,或局部外涂明矾,以去除水母刺胞及中和毒素。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水母蜇伤的治疗及抢救包括:轻度病人以局部治疗为主,短时间内就诊者局部封闭利多卡因效果显著,辅以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中、重度病人,除上述治疗外,应肌注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及给予他对症治疗。水母蜇伤后,应立即就诊,并给予合理的抢救治疗。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 青岛 266002)

作者: 李侠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