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第23卷第1期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影响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记录和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在干预后4周睡眠状况明显改善,在干预后8周睡眠质量接近正常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8、4.24,P<0.01),干预后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56、3.74,P<0.01)。结论 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睡眠状况,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抑郁症;睡眠障碍;干预性研究


  INFLUENC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SLEEP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ZHU PING, WU CHUNJIAN, LIU ZHENJING, et al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 Qingdao 266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sleep in depressive patient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ho accorded with CCMD3 criteria and associated with sleeping disturbance were divided evenly in random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routinely, while those in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Morita’s therapy. Health guidance was given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recorded and estimated using PSQI.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four weeks of therapy, and almost normal eight weeks later in terms of quality of sleep (t=2.78,4.24;P<0.01). The outcome of intervention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t=2.56,3.74;P<0.01). ConclusionMent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a patient’s sleep and facilitate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Depressive disorder; Sleep disorders; Intervention studies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疲劳、活动减少及兴趣感丧失。部分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焦虑、睡眠障碍或其他躯体症状[1]。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发病早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抑郁症状群重要组成部分[2]。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病人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病人康复。持续性睡眠障碍可能促使抑郁症波动、复发或导致病人自杀[3]。随着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转变[4],在基础护理的同时还要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解决其身心两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对40例抑郁症病人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并与40例未实施心理干预的病人进行比较,以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6月~2006年5月,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病人,均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18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者,住院时间>8周。在住院3 d 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测评。含18个自评条目,由①睡眠质量、②入睡时间、③睡眠时间、④睡眠效率、⑤睡眠障碍、⑥催眠药物、⑦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组成,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纳入研究的睡眠障碍抑郁症80例,PSQI>8分,排除智力、语言、人格障碍及服用安眠药物者。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18~70岁;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病人均用赛乐特20~30 mg/d进行治疗,不加用任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安眠药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睡眠障碍指数、所用药物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为病人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生活及睡眠习惯,睡前用温水泡脚,睡前禁饮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饮牛奶帮助入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师实施以下心理干预措施。①支持性心理治疗:评估病人健康史,收集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影响病人睡眠质量原因,通过倾听、关心和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的运用等方法[7],提供帮助和支持,使病人得到安慰,有安全感,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②认知疗法:改变病人错误的认知,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抑郁症病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生活经历消极的扭曲的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针对睡眠障碍,病人往往夸大失眠恶果,极力想控制睡眠,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睡眠问题上,情绪紧张,从而导致入睡更加困难。③行为矫正疗法:帮助病人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只有在自己困倦时才上床,若上床10~20 min不能入睡,可起床到活动室,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卧室;无论夜间睡多久,白天应准时起床,白天午睡时间不宜太长。④森田疗法:指导病人阅读《森田心理疗法实践》一书,让其领悟、理会森田理念。“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病人接受症状,即使失眠,也要让自己像正常人那样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消除病人对失眠的过度关注,这样有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8]。⑤制定病房规律作息制度,每周下午3次团体治疗、1次音乐治疗、1次工娱治疗。团体治疗由专职医生和护士为病人及家属讲解抑郁症健康知识,让康复期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自信,促进疾病康复。

  1.2.2  评价方法 

  采用PSQI评定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2、4、8周对病人进行测量。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干预前、干预2周时两组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干预后4周睡眠状况明显改善,在干预后8周睡眠质量接近正常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8、4.24,P<0.01),干预后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56、3.74,P<0.01)。见表1。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略)

  3  讨 论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复发率、自杀率均比较高。而睡眠障碍既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又是疾病复发的先兆,因此,对抑郁症病人的睡眠进行干预十分必要。

    据报道,抑郁症病人的失眠除与疾病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认知方式及行为模式有极大的关系[9,10]。有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病人的睡眠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焦虑因子评分有明显改善,使病人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和总体睡眠状况等均明显改善[11]。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纠正其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改善其不良的睡眠行为模式,进而改善睡眠,促进疾病康复并减少复发。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在施加心理干预4、8周后PSQI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实践也证明,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邨. 精神病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40643.

  [2]段慧君,白培深. 精神疾病中的睡眠障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13(2):117.

  [3]那崇坤,王丹. 老年性抑郁症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05,20(8):766.

  [4]魏彩琴. 护理模式的转变与护理教育改革[J]. 齐鲁医学杂志, 2001,16(3):346347.

  [5]张明圆.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2127.

  [6]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增刊):375378.

  [7]戴晓阳. 护理心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28130.

  [8]崔光成,邱鸿钟. 心理治疗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8129.

  [9]欧红霞. 睡眠与认知活动[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5,32(1):78.

  [10]陈佐明,张迎黎,李占文,等. 抑郁症的认知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 2004,16(6):334335.

  [11]张丽,李传平,孙秀娟. 失眠症病人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J]. 护理学杂志, 2005,20(19):68.


作者单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山东 青岛 266034

作者: 朱萍,武春建,刘振静,陆晓辉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