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9年第24卷第2期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理护理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理护理 综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1]。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2]。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1  抑郁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能为:病人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总是担心以后反复发作;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医疗帮助;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

  1.2  焦虑
   
  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紧张度,增强对应激原的适应力,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3]。冠心病病人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常伴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4]。焦虑对冠心病病人的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心肌缺血,且常常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敌视和愤怒
   
  敌视和愤怒不是冠心病病人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敌视情绪是更具心血管系统危害性的性格因素,愤怒可以使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5]。

  1.4  乐观和合作
   
  有些病人能客观对待病情,能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此型病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

  2  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据相关研究报道,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并且它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

  2.1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帮助的各方面的总称[7]。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2.3  人格特征
   
  冠心病病人多有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常表现为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和不耐烦等。病人长期处于应激性高唤醒和觉醒状态中,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性增高。

  2.4  社会和工作压力
   
  职业与冠心病住院病人焦虑反应的产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干部的焦虑反应比群众明显,医务人员尤为突出,提示应激过程中个体对事件的评价至关重要。工作压力与已存在的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有研究表明,同时伴有家庭和工作压力的女性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不存在两种压力女性的5倍。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优化人格特征
   
  从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来看,目前的心理护理仅仅是从主观的心理现象去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在护理干预中对冠心病病人进行人格测定,使护理人员能够更科学地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及缺陷,以制定更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对冠心病病人的人格特征进行优化,把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将成为冠心病病人心理干预新的研究方向。

  3.2  健康教育
   
  对于住院病人,应帮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向病人介绍疾病名称、疾病特点、病因、临床表现、目前病情、治疗和护理方案,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教会病人及家属监测心率、心律的方法,告知病人冠心病的发病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饱餐、饮酒、吸烟、用力排便等以及心肌梗死先兆。告诉病人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且不可漏服或自停自减药物。同时对病人进行饮食、生活和行为方面的指导。

  3.3  改善应对方式和加强社会支持
   
  帮助冠心病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的顺应性。冠心病病人不可避免地面临身体、经济、心理等方面压力,护理人员应设法使病人努力积极应对,避免消极应对,努力提高病人的行为能力。在病人不能提供自理需要时确定病人的活动,并参与病人的活动,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对于冠心病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内心真实需求,充分利用与病人的接触机会,通过交流、鼓励、尊重等手段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信息支持,使病人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4  心理护理技巧
   
  针对冠心病病人主要存在的焦虑问题,采用倾听、解释、建议等技巧,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抑郁。在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时,护士的人际沟通、提供信息、社会支持力度等影响着护理效果,应对护士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培训,以增加其心理护理的技巧。

  4.1  减轻抑郁和焦虑
   
  冠心病病人入院后的第3~5天抑郁逐渐明显,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护士对病人应热情,仔细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让病人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

  4.2  减轻心理压力
   
  冠心病病人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易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4.3  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护士应帮助病人认识到必须改变自身的应对方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尽量避免消极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水平,重建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内心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4.4  情绪调节训练
   
  护理中首先帮助病人加强个性修养、情感修养,使其学会克制,遇事冷静地去换位思考,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通过谈话、咨询、通信等形式使病人家庭成员、同事、领导等了解病人的病情,争取家属及单位密切配合。

  4.5  自我护理能力训练
   
  除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外,可应用各种松弛疗法,如练书法、听音乐等。在焦虑、愤怒时,找人诉说、渲泄等以缓解不良情绪。

  4.6  松弛训练
   
  可以让病人采用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等,一般每次15 min,每日1~2次。

  5  结语
   
  冠心病病人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负性心理的产生与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新时期的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深入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把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变被动护理为主动管理

【参考文献】
    [1]陶寿淇,武阳丰. 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324.

  [2]胡锦心. 参芍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1(1):36.

  [3]TOLLC K. 实用精神病学[M]. 王希林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23.

  [4]侯岩芳,周凤春. 不同时期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介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03,53(8):57.

  [5]杨芳,任蔚虹,来鸣,等.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干预研究[J]. 护理研究, 2007,21(9):282.

  [6]李金钊.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键康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27(4):9802982.

  [7]颜美珠. CDPD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 2000,7(2):2372238.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山东 青岛 266003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