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9年第24卷第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87例分析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果2001~2007年,我们采用手法推拿、口服中药、红外线理疗和局部封闭的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肩周炎18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观察组187例病人中,男103例,女84例。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肩凝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果

2001~2007年,我们采用手法推拿、口服中药、红外线理疗和局部封闭的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肩周炎18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87例病人中,男103例,女8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0.6岁;病程7 d~2年。单侧肩患病167例,其中右侧71例,左侧96例;双肩同时患病20例。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随机选择同期仅给予西医治疗的186例肩周炎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9例,女87例;年龄42~65岁,平均50.4岁;病程7 d~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肩周炎的诊断参照《骨科手册》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①中老年人,缓慢起病,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②肩部疼痛,夜间更甚;③患肩功能障碍,活动受限;④体检局部有压痛点,部分病例可有肩部肌肉痉挛或萎缩;⑤X线摄片除外骨病,排除颈椎病、肩部肿瘤及其他疾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手法推拿、口服中药、红外线理疗和局部封闭。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每次0.2 g,每天3次,并嘱病人坚持患肩的主动运动和功能锻炼。

  1.3.1 手法推拿 病人正坐于方凳上,医者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拨动5~6次;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并施以按揉滚推手法;按揉滚推菱形肌、斜方肌等在肩部的附着处。医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侧手腕作牵拉、摆动和旋转活动;再作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动作;再做被动上举动作。医者手握患肢手部,做抖动放松动作7~8次,结束手法治疗。推拿时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施治,逐渐加大活动幅度,不可过度用力,以能承受为宜,尤其在疼痛期,手法宜轻柔。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5 min,每治疗6 d休息1 d,7 d为一疗程。嘱病人每日作患肩关节的主动运动2次,每次约15 min,包括前后摇摆、外展内收、前屈后伸、上举旋转等,并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逐渐加大活动幅度;做“手拉滑车”、“蝎子爬墙”等功能锻炼。

  1.3.2 中药治疗 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治则,以自拟“舒肩汤”加减,处方如下:炙黄芪15 g,鸡血藤15 g,当归12 g,红花6 g,杜仲12 g,淫羊藿15 g,川芎6 g,木瓜9 g,桑枝15 g,桂枝6 g,羌活9 g,炙甘草9 g。用法:清水略加漂洗,用凉水浸泡约1 h,水煎两遍,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每服6 d停药1 d,7 d为一疗程。

  1.3.3 红外线理疗 使用红外线理疗灯照射患肩,灯距照射点为30~50 cm,治疗剂量以病人患肩局部感舒适,皮肤出现均匀的浅色红斑为宜,每次约20 min,每日1次,每治疗6 d休息1 d,7 d为一疗程。

  1.3.4 局部封闭 病人取坐位,在患肩的肩髃、肩外俞、肩井、肩贞、天宗、附分及阿是穴等穴位周围寻找压痛点,每次选取2点压痛最明显处进行封闭治疗。选点后作好进针标记,每点用6号针头5 mL注射器吸取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2.5 mL)加20 g/L利多卡因[2]2.5 mL注射,局部皮肤消毒后,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刺入深度1.5 cm左右。进针时避开神经、血管,并确认未误入胸腔后将药物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按压约3 min,然后以创可贴保护针孔。7 d一次,可连用3~5次。

  1.4 疗效评价

  参照《骨科住院医师手册》进行评价[3]。痊愈:患肩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肩周压痛点消失;好转:患肩疼痛症状减轻,肩关节功能部分恢复,肩周压痛点大部分消失;无效:患肩疼痛症状未缓解,关节功能未改善。

  1.5 治疗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1~4个疗程,痊愈115例(61.50%),好转72例(38.5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7例(4.30%),好转45例(18.82%),无效134例(72.04%),总有效率为22.58%。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2、210.25,P<0.01)。

  2 讨 论

  肩周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一般发生于中老年人,多由劳累后感受风、寒、湿等因素而诱发。祖国医学认为,人过中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致营卫失调,筋脉肌肉失养,易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引发此病。气血虚弱、肝肾亏虚致血不荣筋为其内因,风寒湿邪侵袭、劳损为其外因,内外因结合导致发病。早期肩关节持续酸痛,夜间尤甚,晚期以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可伴软组织萎缩,上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肩周炎在临床上大致分为3期,即疼痛期(又称为早期或凝结进行期)、僵硬期(又称冻结期)和解冻期(又称功能恢复期),无论哪期病理变化,病人就诊中突出的表现是疼痛与功能障碍,故消除疼痛,改善功能是治愈此类疾病的关键。

  手法治疗早期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缓局部紧张状态,中晚期能够松解软组织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功能。中药汤剂中炙黄芪升阳提气,淫羊藿、杜仲补肝肾壮筋骨,当归、鸡血藤、红花等补血活血、舒筋通络,桑枝、桂枝、川芎、木瓜、羌活等共奏温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甘草既能补气益气、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药性。诸药合用可消除引起肩周炎的内外致病因素,具有标本兼治之功效。红外线理疗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炎症、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痛作用。局部封闭疗法用利多卡因能够较快缓解病人的疼痛,而地塞米松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可减轻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生长,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作用时间也更长(半效期36~54 h)。总之,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集中西医治疗本病的各自优势,能够兼顾对因对症治疗,综合发挥其最佳疗效,较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克勤. 骨科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542.

  [2]沈建平,宗希乙. 306种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手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39,83.

  [3]刘世清. 骨科住院医师手册[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15.

  (本文编辑 马伟平)


作者单位:(胶州市人民医院医保门诊部,山东 胶州 266300)

作者: 任秀芹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