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2期中医中药

活血化瘀法治疗外伤性发热54例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我科从2000~2003年共收治不同部位外伤5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经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2临床表现外伤后的第1~3天常出现发热,一般体温在37。中医辨证:瘀血发热。而后服用活血化瘀之无敌胶囊。...

点击显示 收起

   我科从2000~2003年共收治不同部位外伤5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经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均为住院患者,男32例,女22例。年龄15~24岁7例,25~34岁21例,35~44岁14例,45~54岁8例,55岁以上4例。平均年龄29.4岁。病程最短3h,最长2天,平均病程1.5天。腋下体温:37.2℃~38.2℃45例,38.3℃以上9例。

1.2 临床表现 外伤后的第1~3天常出现发热,一般体温在37.2℃~38.2℃之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软组织青紫、肿胀,或刺痛,或钝痛,或麻木感,痛位固定,时轻时重,酸胀不适。其中头皮下血肿13例,多发性软组织损伤27例,皮肤裂伤14例,伴肋骨骨折9例,肢体末端骨折6例。

1.3 治疗方法

1.3.1 中医治疗 基本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5g,生地15g,赤芍10g,枳壳10g,元胡10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10g,丹参10g,地骨皮15g。加减:在头部加白芷、蒿本;肋骨骨折加柴胡、香附;恶心欲呕者加苏梗、砂仁;失眠者加枣仁、夜交藤。

1.3.2 西医治疗 如有皮肤裂伤时用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5天,局部皮肤清创换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其它症状有好转。有效:5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其它症状有缓解。无效:超过5天,体温未能降至正常,其它症状改善不明显。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4例,占62.9%;有效18例,占33.3%;无效2例,占3.8%。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于2001年9月入院。因车祸伤及胸部6h入院。体温37.7℃,胸部疼痛,痛位固定,胸部有大面积皮下瘀血,头昏,体倦乏力,睡眠差,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胸片示:双肺及肋骨未见异常。中医辨证:瘀血发热。予基础方加地骨皮10g,柴胡10g,枳壳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服用活血化瘀之无敌胶囊。

4 体会

皮下血肿多因直接外伤,或冲撞所致。轻则伤及皮肉, 重则伤及骨髓。脉络损伤,经络阻塞,血脉瘀阻,气血运行紊乱,局部气血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水湿津液不行而外渗,形成损伤部位皮下血肿、青紫,功能受限,活动障碍。自拟活血消肿汤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对各种急性软组织损伤后的气滞血瘀发热肿胀的肢体,可预防瘀血流注的发生。有活血通络,消肿定痛之效。现代医学认为,皮下血肿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形成分渗出,致瘀血性水肿。痛疼是因渗出物中白细胞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过程。活血化瘀药有促进血肿溶化吸收,改善微循环灌注,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毒性产物,减少渗出,减轻局部水肿。不断消除肌肉、筋膜、韧带、神经、血管等处的无菌性炎症。方中活血消肿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香附理气开郁,乳香、没药活血散肿止痛,泽兰活血利水,以消肿胀,牛膝引药归经,直达病所,柴胡疏肝解郁,神曲、甘草调和胃气。诸药合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瘀血去,经络通,气血运行通畅而病告痊愈。丹参静滴使活血力量更强。如在24h后同时配合局部热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单位:650051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中医科

(收稿日期:2003-11-09)

(编辑常玉林)

作者: 唐军莉 2005-7-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