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10期临床医学

结肠黑变病21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80-6115(2004)10-0927-01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随着电子镜的广泛应用及对MC的认识,国内报道渐多,本组报告2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一般资料自2001年3月起,我院共完成电子肠镜检查756例,检出MC......

点击显示 收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10-0927-01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随着电子镜的广泛应用及对MC的认识,国内报道渐多,本组报告2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1年3月起,我院共完成电子肠镜检查756例,检出MC20例,检出率2.65%,1例为术后病理确诊,总检出率2.78%。年龄39~76岁,表现便秘、便血或下腹痛15例,腹泻2例,肠梗阻2例。15例(71.4%)曾服果导、番泻叶、大黄、芦荟胶囊等泻剂,肠道准备用甘露醇口服或清水洗肠。伴发性结肠炎12例(57.1%),息肉11例(52.4%),结肠癌术后或同时结肠癌3例(14.3%),结肠类癌术后、小肠胃粘膜异位症、肠梗阻各1例(4.8%)。

     1.2 肠镜所见 本组均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累及全结肠4例,粘膜呈斑片状黑褐色,肠腔黑暗似肠镜光源坏损,其间仅见细线状粘膜;累及直乙结肠6例,粘膜呈稍深花斑样,血管纹理不清;升横结肠及同盲部10例,粘膜呈浅褐色网状;术后病理确诊1例。

     1.3 病理所见 结肠粘膜腺体分布均匀,间质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内见大量吞噬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呈棕红或棕黑色,轻者散在分布,染色较淡,重者聚集成片,染色较深。有的腺瘤息肉的固有层亦有类似改变。

  2 讨论

     2.1 MC检出率及伴随疾病 国内检出率为0.06%~11.5% [1,2]  ,本组为2.78%,其差异可能与对MC的认识、肠道清洁程度及电子与纤维镜分辨率不同有关,本组1例肠梗阻术前肠镜检查因肠道清洁差,1例2周前纤维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张琴 [3]  等报道48例MC,4例伴结肠癌,7例伴息肉:赵冬立 [4]  等报道38例MC,结癌肠术后或同时结肠癌4例,息肉4例。本组21例,结肠癌及类癌术后或同时结肠癌4例(19.1%),结肠息肉11例(52.4%),提示MC与肿瘤关系密切,故应随访,以及早发现肿瘤。

     2.2 MC内镜特点与分型 张琴 [3]  等将MC分为3度,Ⅰ度:浅褐色,似豹皮样,隐窝无色素沉着,淋巴滤泡有不对称的乳白色斑点,病变多局限于某一肠段,血管纹理隐约可见,与正常粘膜分界不清;Ⅱ度:暗褐色,此间乳白色线条状粘膜,血管纹理不易见到,累及大部分肠段;Ⅲ度:深褐色,其间仅有细小线条状或斑点状正常粘膜,血管纹理消失,常累及全结肠。本组符合Ⅰ度10例,Ⅱ度7例,Ⅲ度4例。2.3 MC病因 果导、番泻叶、大黄或芦荟等含番泻苷、大黄酸或大黄素苷等,属蒽醌类,大剂量应用使肠腺粘液分泌增多,并使肠上皮细胞产生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增加巨噬细胞活性及趋化性,使巨噬细胞作用增强,引起肠粘膜色素沉着。因此人们认为MC与便秘或服泻剂有关。本组共15例服泻剂,其中2例服芦荟胶囊者病变呈Ⅲ度,可能与芦荟中大黄素苷的作用更强有关。但本组2例慢性腹泻、1例小肠胃粘膜异位受累,以往未见报道,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郑丽云,吕愈敏,刘晓红,等.结肠黑变病6例报道.内镜,1994,11:295-297.

     2 纪小龙,朱成,李向红,等.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94,14:38-39.

     3 张琴,徐富星,项平,等.结肠黑变病48例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0.

     4 赵冬立,胡冬菊,陈学夫,等.结肠黑变病38例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73-374.

  (收稿日期:2004-06-24)

  作者单位:110032辽宁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 

  (编辑维 兰)

作者: 李景林 温艳惠 高英 2005-7-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