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8期

关于医疗语言的道德性评价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医疗语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衡量医务人员医疗行为道德水准的基本尺度之一,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医学伦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本文在对医学临床实践中常用(常见)的几种医疗语言形式所产生的医疗效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其道德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对广大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关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疗语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衡量医务人员医疗行为道德水准的基本尺度之一,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医学伦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本文在对医学临床实践中常用(常见)的几种医疗语言形式所产生的医疗效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其道德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对广大医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疗语言;医患关系;道德

  医学鼻祖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语言与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件宝。”西方名医希波克拉底也指出:“治病靠语言靠药物。”可见,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在医疗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医疗语言(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医疗服务的口头语言)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可操作性、服务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道德性。   

  医疗语言的道德性主要是说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的用语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应使患者深切感受到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以便调节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有资料表明,医患纠纷中,65%是由服务方面的问题引起和诱发的,而这其中35%是由医务人员说话不当造成的。因此,探讨医疗语言的道德性,不仅对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平、而且对处理好医患关系、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都是非常必要的。    

  1 生冷性语言与礼貌性语言比较    

  1.1 生冷性语言 案例1:一位接待人员将一份纠纷的答复意见交给病人时说:“这是我们的结论,同意你就签个字,不同意去哪里告状都行。”其结果是纠纷升级。案例2:在一家医院,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向一位医生询问医院厕所的方位,这位医生冷冰冰地说:“你闻着味儿就能找到了!”。     

  1.2 礼貌性语言 案例1:对刚入院的病人,护士主动对他说:“我是您护理组的负责护士,名叫×××,有事情找我,不必客气”。案例2:静脉穿刺前及时向病人说,血管不好扎,别紧张,我会尽力的。   

  1.3 道德评价 从礼貌性语言和生冷性语言的案例对比中,可以看出,使用礼貌性语言让病人感到亲切愉快,而使用生冷性语言则让病人感到不舒服难接受,甚至反感气愤,引发矛盾。医护人员是使用礼貌性语言还是生冷性语言,不仅会对患者产生绝然相反的结果,影响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而且也反映了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在与病人接触中,要用尊重病人人格的礼貌性语言,切忌用严厉的、刺激的、凶狠的、甚至侮辱性的语言与病人交流。例如,对病房护士普遍存在的不叫病人的名字而是“3号、”“4号”地叫床号的现象,貌似习以为常,其实大多数患者是敢怨而不敢言;临床实践证明,代之以“某某大爷”、“某某老师”、“某某女士”等礼貌性用语,医患关系则会融洽许多,而且对病人的治疗极为有利。广大患者到医院求医,不仅希望医生能治好生理上的疾病,也应该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说话态度上,应真挚诚恳,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语词选用上,要多用“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性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医务人员一句体贴安慰的话,来时一句“请坐”,走时一句“请慢走”,只言片语,开口之劳,都会使病人产生极大的信任和安全感,起到最佳的医疗效果。    

  2 非解释性语言与解释性语言比较    

  2.1 非解释语言 案例:一名离预产期还有10天的孕妇,在产前检查中突然发现胎儿不明原因死亡,医护人员没有及时进行耐心的解释和安慰,该孕妇出现情绪激动,不吃不喝不说话,也不配合治疗。   

  2.2 解释性语言 同一案例:妇产科主任在查房后单独找她谈话:“导致胎儿死亡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你身体的原因,也可能是胎儿本身发育的原因,但不管哪种原因,我想都遵循了一条人类共存的基本法则———优胜劣汰。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想,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惟一的孩子健康聪明。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勉强保住,但不健康,你们的痛苦会更大。我们昨天接生了一名婴儿,孩子两性不明,家属也是非常痛苦。你还年轻(23岁),现在配合我们好好治疗,回去把身体养好,还担心以后生不出一个健康的宝宝,你说呢?我希望你能配合我们。”听完主任的一席话,病人情绪明显稳定。第二天,便主动与医生护士进行言语交流并积极配合治疗。   

  2.3 道德评价 面对患者尤其是面对情绪激动,不积极配合治疗的病人是耐心地解释还是置之不理,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反映了医护人员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实际上,该病人并非疑难杂症,从医学技术角度来看并不难治疗,需要更多的不是医学技术而是耐心地说明和心理安慰。该主任用严谨朴实的医疗用语,对病人的病理生理做了恰如其分的解释,让病人感觉主任确实是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并使她看到了希望,这其中包含了医学的道德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医疗活动中,病人及其家属等难免会向医务人员提一些与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希望得到相对确定的解答。医务人员有义务向病人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情况,对于医疗活动中的局限性、相对性和不可避免的瑕疵,在诊断措施存在或可能带来不利后果时,在不影响医疗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单位的同事等做耐心细致的解说,这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医务人员基本的要求。    

  3 训斥性语言与安慰性语言比较    

  3.1 训斥性语言 案例:“一位即将分娩的产妇,由于恐惧、加上宫缩阵痛、其他待产产妇的呻吟,心情坏到了极点,痛不欲生。”护士熟视无睹地走来走去,还不时地训斥道:“叫什么叫?!还生不生了?生孩子还怕疼啊?”   

  3.2 安慰性语言 同一案例:一位年纪大的护士径直走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位待产妇隆起的肚子,同情地说:“再忍一忍,过了这一关做了妈妈就好了”。   

  3.3 道德评价 正如这位即将分娩的产妇所说,当时我多么需要一句安慰的话啊,哪怕是一个同情的目光。可是护士的训斥“使我烦透了这些同样是女人、同样要生孩子的‘白大褂'”,而“那位年纪大的护士所说的话和她那同情的眼神却让我感动万分,让我记一辈子。”   

  由此可见,医护人员的安慰性语言对病人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使用安慰性语言的意识,更要掌握使用安慰性语言的技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如,对牵挂丈夫、孩子的女病人,可安慰她:“要安心养病,他们会照料好 自己的,有不少孩子,当大人不在的时候更懂事。”对事业心很强的中年人或青年人,可对他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病程较长的病人,可对他们说:“既来之,则安之,吃好、睡好、心宽,病会慢慢好起来的”。对于较长时间无人来看望的病人,一方面通知家属亲友来看望,一方面对病人说:“你住进医院,亲人们放心了。他们工作很忙,过两天会来看您的。”这些温暖的、亲切美好的安慰性语言,不仅能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消除疾病带来的焦虑、恐惧等,而且能增加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力量,强化治疗效果。假若医务人员缺乏情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病人,只会使病人心情更紧张、郁闷、悲观失望,加重病情。   

  一个称职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对病人尽忠职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临床实践中又应自觉地内化为热爱病人、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这是面对经受病痛折磨,呻吟不止、求助心切的病人,特别是对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帮病人所需的深切的同情心,它包含着对不幸的怜悯,对病人的仁爱与关怀。    

  4 刺激性语言与保护性语言比较    

  4.1 刺激性语言 案例1:有个病人害怕手术,提心吊胆地问护士:“我这肺叶切除手术有危险吗?”护士冷冰冰地说:“那谁敢保险!反正有下不来手术台的!”一句话的刺激使这个病人拒绝手术,拖延了手术期。案例2:患者,女,56岁,经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患者思想包袱很重,家属也很担心。病人及家属经常向治疗医生打听病情,刨根问底。一天,一位值班医生对病人家属说:“这种病很重,多则活两年,少则只能活两个月。”一句话的刺激影响到病人,致使病情每况愈下。   

  4.2 保护性语言 保护性语言主要是对一些患预后不良疾病的患者采取适当隐瞒性的做法。案例:胃癌患者,男,50岁。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胃癌已扩散,简单切除、处理后便缝合。等患者清醒后,医生对他说:“没事了,清除了,下一步就看你的了,注意按时化疗、复查,适度锻炼,注意营养。很快你就可以像以前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去。”结果该病人不仅存活时间较长,而且心理状态一直不错,相对于其他类似病况的患者,也有较高的存在质量。   

  4.3 道德评价 虽然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尚不能治愈或完全治愈的疾病依然很多,为使病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愉快地渡过一生,使他们心存希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一位名医所说:“面对不肯定时,希望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心存希望,你就是那惟一的幸存者”。因此,酌情向患者保守病情秘密,给病人生的希望,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保护性语言就是要“假话真说”,说的病人心服口服,目的是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提高治疗信心,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以配合对疾病的治疗。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刺激性语言,或者医务人员语言不慎,用语夸张,过度渲染病人的病情,都有可能增加患者的惧病心理,导致医源性疾病,使语言行为充当了道德失衡的工具,这是医德所不允许的。   

  医疗语言要审慎,这是医务人员所必备的医学伦理素质和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行为不仅包含着对医疗技术的审慎选择,还包含着言语交流的审慎使用,而且保护性语言本身就承担了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部分功能。当然,保护性语言的使用应依不同的情境,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与病人交谈时,务必审慎地使用医疗语言,以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促进全面健康为基本道德原则,给病人以温暖和信任;忌用刺激病人心理、   

  影响病人情绪的语言。 总之,医疗语言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护人员使用恰当的医疗语言是医务人员的传统美德,是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最直接表现。语言看来简单,却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医务人员应该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讲究医疗服务的语言艺术。    

  作者单位:

  1 300070天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   

  2 100083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

  (编辑:文 静)

作者: 周庆华韩英红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