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8期

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关键词】  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越来越多见。据报道在瑞士20所医院统计359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约5%是由药物引起的,且至少有70种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症状可轻重不一,但往往有自限性,一旦停药,常可见症状减轻或消失 [1] ,但在急性期,严重血小板减少时,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故应加以注意。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破坏血小板型、抑制型和免疫型。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1 临床资料    

  我院1995年7月~2004年12月收治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3例,占同期因血小板减少症住院病人总数的7.8%。男16例,女7例。其中<14岁2例,15~25岁5例,26~45岁8例,46~60岁7例,>61岁1例。工人5例,职员5例,农民6例,学生5例,无业人员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2例,皮肤瘙痒7例。全部患者均有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17例皮肤有大片淤斑,口腔血疱。2例眼结膜下出血,2例血尿,2例大便隐血强阳性。发病前曾用药物:磺胺药3例、阿司匹林5例、去痛片1例、鲁米那钠1例、保太松3例、消炎痛3例、利福平4例、氨苄青霉素1例、复方氨基比林2例,用药后1~2天发病3例,3~10天发病14例,1个月发病2例,3个月以上发病4例,利福平时间最长。实验室检查:19例出血时间延长,束臂实验(+),血块退缩实验异常。23例凝血时间正常,Hb>100.00g/L19例,Hb80~100g/L4例,WBC(4.0~10.0)×10 9 /L18例。WBC10.1×10 9 /L5例。PLT<10.0×10 9 /L4例,PLT(10.1~30.0)×10 9 /L12例。PLT(30.1~50.0)×10 9 /L7例。周围血片中见巨大血小板者6例。5例作血块退缩抑制实验阳性,提示药物为利福平2例,阿司匹林、消炎痛、复方氨基比林各1例。23例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正常,1张骨髓涂片有巨核细胞5~50个者16例,51~100个巨核细胞5例,有100个以上巨核细胞2例。均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16例未见产血小板巨核细胞,5例可见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数为1~2个,全片中罕见血小板。患者入院后禁用影响血小板的可疑药物,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止血敏等治疗,酌情输注同型浓缩血小板4~6个单位。1周后出血完全停止,紫癜消退,10天后血小板恢复至(100~200)×10 9 /L。    

  2 讨论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或与血小板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产生相应抗体。药物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血小板,被单核-吞噬系统吞噬 [2] 。引起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解热镇痛类、安替比林、保太松、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奎宁、奎尼丁、头孢菌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利福平、磺胺衍生物、氯磺丙脲、甲磺丁脲、氯喹、地高辛、异烟肼、氯噻嗪、丙基硫氧嘧啶等。本病前驱症状有发热、寒战、嗜睡、瘙痒症。有明显出血症状,如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现血疱,甚至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且发病可以很突然,有些甚至在服药后6~12h就出现出血症状 [1] 。因此,我们使用药物时要慎重,谨防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绍凯.临床血液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06-507,509.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作者单位:421002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消化血液内科

  (编辑文 静)

作者: 彭 飞 徐正华 周贝丽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