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11期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几点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静脉穿刺是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静脉使用时间,保证用药,促进患者康复,我们总结出如下体会。(2)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对注意力特别集中、高度紧张恐惧或痛觉特别敏感的患者,可转移视线,迅速进针,避免躲避动作影响穿刺成功率。...

点击显示 收起

  静脉穿刺是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静脉使用时间,保证用药,促进患者康复,我们总结出如下体会。

  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中注意力、自信、谨慎。(2)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对注意力特别集中、高度紧张恐惧或痛觉特别敏感的患者,可转移视线,迅速进针,避免躲避动作影响穿刺成功率。

  2  掌握患者的血管特点

  我们对患者血管进行了六种分型。(1)青年充盈型:多见于成年男性病情较轻者。其特点是:血管暴露较好,弹性强,粗大而固定,容易穿刺。(2)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型: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明显可见,但管壁硬化,活动性大,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壁脆弱,弹性差,针头不易刺入血管。(3)肥胖型:多见于成年肥胖女性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特点是皮下脂肪厚,血管深,暴露不明显,甚至看不到,但扎止血带后能摸到血管,其弹性感强。(4)末梢循环不良型:多见于末梢循环不良、长期营养不良、脱水、休克及冬季输液的患者。其特点是:血容量少,患者血管痉挛、细小,虽然能看到血管但没有弹性,充盈不足,不易穿刺。(5)浮肿型:多见于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及肾病等。其特点是血管看不清,摸不到,皮肤水肿,血管渗透性强。(6)长期应用型: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弹性差、脆弱、细小,常用部位血管暴露不明显。

  3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由于血管分布、走行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静脉血管的充盈度、血管轮廓等决定穿刺的深浅、进针的角度、力度及部位。

  3.1  青年充盈型血管  操作时嘱患者松握拳,术者轻拉皮肤使血管保持充盈状态,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直刺,速度要快,有回血后迅速将针头放平,沿血管送入少许,着重体会针感,熟练掌握基本功。

  3.2  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型血管  对血管表浅、管径小、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明显者,进针力度要小,角度<20°,轻松止血带,严防用力过猛、过快致针尖戳穿管壁或部分脱出血管壁,造成穿刺失败;对易滑动的血管,应绷紧穿刺点下方1~2mm处,从血管上方直接刺入;对血管硬化者,针头呈30°进入皮肤后,用针头将血管逼紧,针尖迅速刺向血管,有回血后进针少许固定,避免了穿刺发生的滑动,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感。

  3.3  肥胖型血管  应先扎止血带,用手触摸血管弹性,决定穿刺进针的部位,进针深度及力度可适当增大,角度不少于30°,穿透血管前壁阻力消失后立即放低针柄,平行送入少许。如穿刺不成功,可用手在皮肤表面边触摸弹性边诱导进针。

  3.4  末梢循环不良型血管  可嘱患者甩手、轻轻拍打或用温热水泡,热水袋局部热敷,待血液循环改善、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后,再束止血带,扎止血带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左手拇指按压穿刺血管使之充盈,看清血管走向,选择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及左手拇指,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上方1~3min后松手,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持针于血液流动冲击管腔使其充盈时进针,角度<15°,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1~2mm。因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进针入血管后往往回血慢,因此进针速度也要适当减慢,以便随时观察回血情况。

  3.5  浮肿型血管  穿刺时可用手在穿刺皮肤表面挤压,将局部水分暂时挤压到周围,尽量使血管充分暴露,然后进行消毒穿刺,穿刺成功后针应继续进入血管少许,以防渗漏。

  3.6  长期应用型血管  此类患者需长期静脉给药或供给营养物质,必须合理应用血管,自下而上,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失败。如前臂、肘部、踝部、小腿、手背足背等较大血管不易找到或破坏,可选手指、足大拇指背侧、大腿、腹部等表浅血管,虽短而弯曲,但弹性好、管壁薄、表浅。进针力度、深度要小,角度不超过20°,有回血后即停止进针,以免穿透血管壁。小心妥善固定针头,勤巡回。

  作者单位: 250013 山东济南,山东省军区门诊部

  (编辑:李年令)

作者: 孙爱军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