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探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辨病多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者为多,然而临床上脾肾阳虚、水气上逆所致者亦非鲜见,鉴于此,笔者选用温阳化水之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现略论如下,以与同道探讨。1选方依据(1)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之《伤寒......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辨病多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者为多,然而临床上脾肾阳虚、水气上逆所致者亦非鲜见,鉴于此,笔者选用温阳化水之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现略论如下,以与同道探讨。

  1  选方依据

  (1)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之《伤寒论》,论中所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其主要见症,原治伤寒误吐误下,胸虚邪陷,中阳不振,水饮上逆证,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阳虚,脾胃失运,气不化水,聚湿为饮上犯清窍。(2)此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每见形体偏胖,素多痰湿,抗病力差,易于感冒,稍有饮食不慎即损伤脾胃,聚湿为饮上犯清窍而发为眩晕。正合苓桂术甘汤之病机。(3)苓桂术甘汤乃属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营共治之方,其中茯苓甘淡利水,补脾厚土,养心安神,行肺之治节以发挥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坊而防水上泛之功;桂枝通阳以消阴,下气以降冲,补心阳而制水寒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上补心阳之虚,下而通阳以行津液,渗利水邪而伐阴气;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合桂枝并有调和营卫之功,四药配伍精当,用之于脾虚痰湿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恰到好处。

  2  典型验案

  患者,女,65岁,2005年5月10日初诊,自诉头晕2年余,加之起则头眩欲倒半月,发现高血压病2年余,未行正规治疗,血压控制不佳,诊见患者形体偏胖,身着厚衣,诉头晕甚,起立则头眩欲倒,但无恶心、呕吐、耳鸣等症,活动后有心慌,无明显胸闷,怕冷,肢体沉重,行走乏力,查体:血压180/100mmHg,心肺可,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弦。心电图提示轻度ST段及T波改变,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快,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为40.87mg/L,明显升高,入院诊断,中医为眩晕,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心肌缺血,为迅速控制病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以圣通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d,控制血压,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日1次,以扩血管改善心脑循环。中医综观其舌脉症,病机当为脾肾阳虚,水气上泛,故治当温补脾肾,活血利水化饮为主,拟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6g,制附片10g,益母草15g,泽兰10g,怀牛膝20g,珍珠母20g,葛根30g,丹参20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后,头晕明显减轻,怕冷感不明显,起则头眩欲倒感基本消失,查血压140/90mmHg,双下肢浮肿已不明显,效不更方,上方桂枝减为10g,制附片减为5g,连服10剂,诸证完全消失,身着普通夏衣已不怕冷,查血压130/80mmHg,双下肢无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略弦,要求出院。 嘱其自服香砂六君子丸以资巩固。2005年6月15日患者来院量血压为130/70mmHg,精神佳,未诉任何不适,病已告愈,嘱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定期随访。

  3  临床体会

  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其中《丹溪心法》偏于痰,提出“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则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可见痰虚是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临床实践证明,虚与痰并存而致眩晕者多见,其中虚主要是中阳虚,中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司,而痰湿内生,故痰湿中阻是眩晕发病之重要因素之一。

  脾阳不足则土不制水,可致肾水上泛,终致肾阳虚,故临床上脾肾阳虚多并见,故而阳虚水气上逆是此类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这与现代医学高血压病久造 成肾损害是一致的,实验室检查可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

  据脾肾阳虚所致高血压病的病机,临床见症多见头眩心悸,恶寒,肢冷,或有肠鸣,腹泻,或见下肢浮肿,舌多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这也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临证时宜灵活加减,苓桂术甘汤乃温脾阳化痰饮水湿之代表方,脾肾阳虚并见时应酌加温肾阳利水之品如附子、肉桂、生姜等或合用真武汤而达温补脾肾阳气之目的,因痰湿中阻必碍血行而致血瘀,故宜加用活血兼有利水之泽兰、益母草、丹参、牛膝、葛根等药。

  本方亦是温降高血压的具体体现,是针对阳虚水泛病机而设的,至于是否须加用平肝重镇之品,笔者以为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因重镇类药多为寒凉之品,有重寒败胃之弊,对血压特别高,素体较强者可酌加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等,但药味不宜过多,对素体较差,阳虚甚者则不宜用。

  高血压病乃临床重病之一,如不能及时控制血压升高,则极易造成脑血管意外甚则迅速死亡,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笔者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对达到高血压病3级的患者,宜配合服用降压之西药,以迅速控制血压,而后用中药治其根本,以改善症状,远期控制血压。关于本方药物的用量,笔者体会到茯苓用量宜大,常可用到20~30g,既健脾又利水降压,这与现代医学利尿剂降压的机理应该是一致的,对阳虚畏寒明显者,桂枝等温药用量亦可偏大。

  关于本病证控制血压后应善后调理,针对本病中阳不足,痰湿内生病机,笔者以为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化湿而助中焦运化,以杜生痰之源是较适宜的,宜服用3~6个月,尚须临床进一步验证。

  作者单位:442000 湖北十堰,十堰市张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曲全)

 

作者: 何飞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