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中期妊娠引产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最常用的方法,但有引产失败、产程延长、妊娠物残留、产道裂伤甚至子宫破裂等的可能,宫颈条件不成熟是主要原因。我们采用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口服行引产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5年6月中期妊娠(15~24周)引产患者120例(其中胎儿......

点击显示 收起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最常用的方法,但有引产失败、产程延长、妊娠物残留、产道裂伤甚至子宫破裂等的可能,宫颈条件不成熟是主要原因。我们采用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口服行引产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5年6月中期妊娠(15~24周)引产患者120例(其中胎儿畸形15例,死胎8例,正常妊娠9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孕妇年龄、胎次、孕周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利凡诺及米非司酮引产的禁忌证。

  1.2  方法 

  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50mg(空腹温开水送服),每12h 1次,共3次(总量150mg),第2次口服米非司酮后经腹穿刺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对照组:单纯经腹穿刺羊膜腔内注入利凡诺100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从宫腔注药至胎儿娩出时间,总产程,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裂伤情况及产后出血量。注射利凡诺72h仍无规律性宫缩视为引产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引产情况比较 

  观察组从宫腔注药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两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孕妇引产情况比较(略)注:*P<0.05,**P<0.01

  2.2  两组产后情况比较 

  胎盘胎膜残留:观察组13例,占21.67%,对照组52例,占86.67%,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软产道裂伤:观察组1例,占1.67%,对照组11例,占18.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后出血量:观察组(87.12±32.65)ml,对照组(116.23±35.12)m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后感染:观察组0例,占0%,对照组4例,占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后,羊水中雌激素/孕激素(E/P)升高,改变了妊娠局部E、P的平衡状态,通过内源性前列腺素的产生,子宫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及间隙连接的形成增多,从而诱发宫缩,发动分娩[1]。但由于利凡诺引起的宫缩并非自发,易发生不协调性宫缩及强直性宫缩,宫缩强度不易控制,容易发生软产道尤其是宫颈裂伤。另外,蜕膜残留率高是利凡诺引产的一大缺点,其发生率约占63.4%(本文统计86.67%),如不及时清宫,可能增加宫内感染及使出血时间延长[2]。有鉴于此,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及促使蜕膜自宫壁剥离是防止此类并发症的重要环节。(1)米非司酮有使胶原纤维肿胀,卷曲断裂,发生广泛的胶原降解、溶解作用[3]。从而软化宫颈,易于宫颈扩张,防止宫颈裂伤。 (2)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阻滞孕酮活性,引起蜕膜间质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扩张、破裂,间质出血,蜕膜变性坏死,继而发动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促进宫颈软化,诱发并加强宫缩,使蜕膜及绒毛组织大片完整排出,防止胎盘胎膜残留。减少产后出血量,预防产后感染。  (3)口服米非司酮(50mg,每12h 1次能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药效)配伍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引产,能明显缩短产程,减少胎盘胎膜残留及软产道裂伤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量,预防产后感染。本文观察亦有效证实这一点,故认为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落韵,吴白涛,周宗旗.中晚期妊娠利凡诺引产时血和羊水中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9:358.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8.

  3  张宁媛,胡娅莉.米非司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疗效及安全性.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51-753.

  作者单位:251400 山东济阳,济阳县人民医院

  (编辑:海涛)

作者: 赵梅,李桂莲,李红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