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5期

带状疱疹的眼部表现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病毒感染的疾病。带状疱疹侵及三叉神经的发病率为16。2%,其中眼部受累约50%。我科于2003~2004年,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4例,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病毒感染的疾病。带状疱疹侵及三叉神经的发病率为16.2%,其中眼部受累约50%。我科于2003~2004年,治疗眼部带状疱疹2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5岁;10岁以下1例,21~50岁8例,51~70岁14例,71岁以上1例。右眼8例,左眼16例,无双眼同时发病,发病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16天,无一例是2次复发。

  2  临床表现

  2.1  皮肤  表现有皮疹、红斑、水疱及脓疱,晚期结痂及形成凹陷性浅瘢痕。其中侵及三叉神经第一支21例,第二支2例,第一及第二支同时侵及1例。

  2.2  结膜  充血水肿7例,疱疹1例。

  2.3  角膜  角膜有病变的10例,点状上皮浸润5例,溃疡3例,角膜实质炎2例,直觉减退3例。

  2.4  虹膜  虹膜睫状体炎13例,其中KP(+)5例,虹膜后粘连4例,虹膜面渗出1例。

  2.5  其他  玻璃体浑浊4例,眼压增高6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带状疱疹疼痛11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常见于儿童。以后病毒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或某种诱发因素,致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化,侵犯三叉神经半月节第一或第二支,引起眼睑带状疱疹。发病后终身免疫。

  3.1  皮肤病变  最为常见,病毒沿三叉神经的分支至周边纤维到皮肤引起病变。表现为皮疹、红斑、水疱、溃疡、结痂等。病变大部分浅而无瘢痕。病变最常见是沿三叉神经眼支的三个皮神经而表现在前额、上睑及鼻部皮肤。病变严格限于神经分布区而不过颜面中线。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受累的神经分支数目无关。三叉神经第三支受累及双侧侵及者罕见。本组2例累及第二支及1例同时累及第一、二支外,其中21例均为眼支受累。

  3.2  角膜病变  可出现在急性期,亦可在皮疹消退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角膜的改变形态多样,轻重不一,可以是散在的细斑点状,或圆形上皮下混浊;亦可在裂隙灯下见角膜上皮表面的泪液膜有干燥斑点;偶可见上皮细胞呈现成群疱疹,迅速破溃为浅层溃疡;也可呈现树枝状角膜炎,唯其形态较小,且为多发,混浊程度不及单疱性者。位于角膜缘部,用荧光素染色后始能显出树枝状,短条分支,终端部膨隆,微突起是其特点。严重病例角膜实质弥漫水肿,可发展成为实质性盘状角膜炎[1]。

  3.3  带状疱疹性虹膜睫状体炎  大部分表现为轻度及中度的睫状体炎,KP及Tyndall征阳性,较少虹膜的改变,仅有1例虹膜面渗出及1例虹膜后粘连。

  3.4  继发青光眼  6例,均有较严重的睫状体炎,KP多Tyndall征呈阳性。用激素及乙酰唑胺后眼压很快控制至正常。眼部带状疱疹可因房水内的色素颗粒、细胞碎屑阻塞小梁,或小梁炎症及虹膜周边前粘连而引起眼压增高。

  3.5  眼底改变  包括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网膜炎视神经萎缩。与睫状神经受累相比,网膜及视神经受累是少见的。本组无一例眼底改变。

  3.6  治疗[1]  (1)局部用药:红斑水泡可用炉甘石洗剂、无环鸟苷或疱疹净眼药水,糜烂坏死用0.1%雷佛诺尔湿敷,外用抗生素软膏。(2)全身用药:无环鸟苷200mg、400mg,每日5次,连服5~7天,有阻止病毒繁殖、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痛的作用。严重的病例可静点无环鸟苷,每公斤体重5mg加5%葡萄糖内,每8h 1次,连续7天。或用聚肌胞2mg肌注,隔日1次,或注射干扰素。(3)激素类药物:病变在3~5天内口服强的松可减轻炎症及神经痛,始量30~40mg/d,隔日递减,10~12天内撤完。(4)神经营养药物及止痛药:可注射维生素B1、B12,疼痛剧烈口服去痛片等。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326-327.

  作者单位:161441 黑龙江嫩江,农垦九三分局中心医院眼科

  (编辑:李  木)

作者: 高秀英,赵亮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