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6期

脑室钻孔引流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脑室钻孔引流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及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膜刺激症状,还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认真作好引流的观察与护理,确保引流管通畅。2005年5~10月我科收治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23例,均采用局麻下脑室钻孔引流术,现将护......

点击显示 收起

  脑室钻孔引流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及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膜刺激症状,还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认真作好引流的观察与护理,确保引流管通畅。2005年5~10月我科收治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23例,均采用局麻下脑室钻孔引流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可让穿刺成功的患者以自身的感受说服患者,消除恐惧感,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1.2  术前准备  吸净昏迷患者痰液,以免操作过程中引起窒息,嘱清醒患者禁食并排空大小便,认真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活动情况,并详细记录,备好头皮,备齐穿刺用品,抢救药品和物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2  术中护理

    2.1  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四肢,头部两侧用砂袋固定,避免活动幅度过大,以免躁动造成脑部损伤。

    2.2  协调并观察  穿刺后立即在无菌操作下接引流袋,仰卧以耳屏为基线,侧卧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引流管出口的高度距侧脑室平面10~20cm,过高达不到引流目的,过低使脑室液流量过多,产生低颅压,并可诱发硬膜下血肿。

    3  术后护理

    3.1  准确记录引流液  记录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进行对比。术后第1日每小时不超过20ml为宜,每日不超过400ml为宜;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为血性,由暗红色逐渐变淡,若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再出血;若引流出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分泌量将增加。

    3.2  确保引流通畅  管中的液面应随患者心跳和呼吸上下波动,波动不明显时,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通畅;清醒者应向其解释与指导取得合作,意识障碍者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适当加以约束。引流管穿出头皮堵塞处要用缝线固定1~2针且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引流,过松则易脱出。无脑脊液流出,可能有以下原因:有小血凝块或挫碎脑组织堵塞、管口吸附于脑室壁、低颅压、引流管放入脑室过长,查明原因,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3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局部干燥与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及清洁无菌,如发现穿刺部位渗血、渗液或肿胀,引流堵塞应查找原因并报告医生;不能让引流管压于头下、身下或折曲成角,搬动患者时将管夹住以保证安全;在翻身、治疗操作时头部相对固定,不可牵挂引流袋,以防引流管脱落。一旦引流管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若为连接管接头处脱开,应及时关闭引流管上端,在无菌操作下迅速更换一套脑室引流装置,更换引流瓶和调节瓶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以防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

    3.4  再出血的观察  术后1~2天内,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早期常见症状,意识障碍加重说明颅内压增高明显,此时患者常在体位改变时出现典型的喷射性呕吐。观察有无因脑出血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应激性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5  拔管护理  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7天,如颅内压力降至正常,引流量减少,色清,可试行夹管24h,病人头痛等症状无加重即可拔管,拔管时防止管内液体倒流及渗血情况的发生。

    3.6  基础护理  做好皮肤、呼吸道、尿道等护理以及病室内卫生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患者,病情较重,护士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执行护理措施,正确执行医嘱,确保引流通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单位:157011 黑龙江牡丹江,牡丹江市红旗医院脑外科

   (编辑:悦  铭)

作者: 于异男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