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6期

大庆市红岗区鼠情调查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笔者于2005年9~10月对本地区的鼠情进行了调查。1调查点按省、市疾控中心要求,随机抽样,共选5个点,即城镇2个点,农村3个点:(1)红岗区解放街道解放村平房。4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即晚放晨收,室内每15m2布鼠夹一盘,每点100盘,连放3夜,每次1500夹,在前后各进行一次鼠情调查,对扑获鼠进行鼠种分类鉴定,做病......

点击显示 收起

  鼠是“四害”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既能传播疾病又能造成经济损失。掌握鼠种、鼠密度及鼠带毒情况,对鼠传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笔者于2005年9~10月对本地区的鼠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  按省、市疾控中心要求,随机抽样,共选5个点,即城镇2个点,农村3个点:(1)红岗区解放街道解放村平房。(2)红岗区兴华食品加工厂。(3)红岗区杏树岗镇金山堡村。(4)红岗区杏树镇义和村。(5)红岗区杏树岗镇宏伟村。

    1.2  方法

    1.2.1  诱饵  采用全省统一使用的花生米。

    1.2.2  鼠夹  北京通县西集综合厂生产的板夹。

    1.2.3  鼠药  龙江鼠药厂生产的杀鼠灵,化学名称为H-羟基-3-(3-氧代-1-苯基-丁基)香豆素,分子式CHO(308 32)。

    1.2.4  调查方法  采用夹夜法,即晚放晨收,室内每15m2布鼠夹一盘,每点100盘,连放3夜,每次1500夹,在前后各进行一次鼠情调查,对扑获鼠进行鼠种分类鉴定,做病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V)检测。

    2  调查结果

    2.1  鼠种  本次调查共布鼠夹3000次,扑获161只鼠分类如下:(1)褐家鼠(Nervegieus)占41.6%。(2)小家鼠(Musculus)占44.7%。(3)黑线姬鼠(Apodemusagxarius)占13.7%。见表1。

    2.2  带毒情况  对87只鼠标本(褐家鼠65只,黑线姬鼠22只)做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V)携带情况检测,结果全部阴性。

    2.3  对鼠药敏感性  在投药前、后各进行一次鼠情调查,中间隔2周投药期,投药率80%,灭鼠率66.1%,鼠密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详见表2、3。 表1  扑获鼠种分类表2  投药前、后鼠密度情况 表3  投药前、后捕鼠情况比较注:χ2=40.9,P<0.01,投药前、后灭鼠效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此次鼠情调查,捕获率较高,近似本地区实际水平,但与临县相比稍低些,主要是因本地属沼泽盐碱池,不利鼠类繁殖,以及秋季粮食囤仓,鼠食源增加,加之此次调查时间早些,野鼠还没完全入室,对捕获率都有一定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杀鼠灵在本地应用效果较好,鼠类较敏感,可继续应用,为提高灭鼠效果,还应加强综合性防治措施。

    本次调查中,捕获89只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检查全部阴性,说明本地尚属安全区。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应积极开展鼠生态学及流行病学研究,对鼠传疾病的预测及防治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者单位:163511 黑龙江大庆,大庆市红岗疾控中心

   (编辑:若  木)

作者: 赵玉青,田立志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