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7期

鼻内镜下复合进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科疾病,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可能与本病日益受到重视及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有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Caldwell-luc手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鼻内镜下复合进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1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术后均病理......

点击显示 收起

    真菌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科疾病,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可能与本病日益受到重视及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有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Caldwell-luc手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鼻内镜下复合进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1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3例,女7例;年龄26~55岁,平均40.5岁。病程6个月~10年,9例单侧发病,1例双侧,术后病理证实一侧为一般炎性病变;回吸性脓涕、脓涕有异味1例,面部胀痛4例,涕中带血伴鼻塞2例,鼻塞、流脓涕3例。

  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上颌窦内均见密度增高影,且密度不均匀,含团块状钙化斑,自然窦口处均有软组织影。所有病例病变均累及前组筛窦,2例病变累及部分后组筛窦,5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术后均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未做详细分类。

  1.2  治疗方法  10例病人均采用局麻(局麻不耐受的可采用全麻),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10:1)行鼻腔黏膜浸润麻醉2次,每次间隔10min,术前在内镜下将棉片置于中鼻道及下鼻道再行浸润麻醉一次。然后用1% 利多卡因加微量肾上腺素于钩突处行黏膜浸润麻醉。在内镜下切开钩突开放前筛或部分后筛,尽量扩大上颌窦口,清理窦腔内坏死组织或干酪样物及钙化斑块。然后将下鼻甲向上翻起暴露下鼻道,将下鼻道上颌窦穿刺部位处黏膜部分刮除暴露上颌窦内壁骨质,咬开上颌窦内侧壁,扩大开口约1.0~2.0cm,分别将30°及70°镜从上颌窦自然开口和下鼻道开窗处两个方向放入窦腔,彻底清除窦内病变。尽量保留窦内黏膜,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术毕凡士林纱条填塞中鼻道及下鼻道。术后第2天抽出鼻腔填塞物,第3天清理鼻腔分泌物,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和从下鼻道开窗处冲洗窦腔,每日1次,连续10天;然后隔日1次,连续20天。术后复查内镜,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2周1次,第3~6个月每月1次。

  2  结果

  本组10例均临床治愈。术后定期门诊复查,上颌窦自然开口和下鼻道开窗处引流通畅,术腔干净,无水肿、粘连。随访6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术腔均上皮化。

  3  讨论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真菌的致病力比较弱,属于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咽,口咽黏膜上,不引起任何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即机体免疫机能减退;局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全身消耗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或细胞抑制剂;放射治疗等,或出现局部诱因即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刺激;外伤性损害;鼻腔内有病例性分泌物潴留;鼻内通气引流受阻;上颌窦内壁及自然开口处黏膜皱折和屈曲的隐窝等时方出现致病力。此外,近10年来还发现不少患者,其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有些甚至是在体检中偶尔发现的。本组10例患者中均无全身消耗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或其他各种机体抵抗力下降因素。10例中8例不同程度的存在鼻腔局部改变,另2例鼻腔检查见鼻腔黏膜慢性充血,无其它异常发现,其中1例无症状是在体检中发现。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状况的差异很大,故本病的临床表现、经过和预后亦不相同,近年的研究确定鼻窦真菌病的分型和各型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4种类型:非侵袭型、侵袭型、真菌球型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侵袭型还可分肉芽肿型急性爆发型和慢性型3个亚型[1]。其中以非侵袭型最多见,其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面部压迫感等。鼻窦真菌病与鼻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相似,但仔细分析鼻窦CT可见:(1)真菌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约84.4%的患者窦内可见钙化灶[2],恶性肿瘤块影较均匀,密度低。(2)鼻窦真菌病无骨质破坏征象,多因压迫吸收所致骨质变薄改变,肿瘤骨质破坏为虫蚀改变且范围较大。(3)前者窦腔形态大致正常或轻微改变,向周围扩展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后者向周围明显扩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3]。

  无论哪种类型的鼻窦真菌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原则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及受累的骨质,充分开放窦腔,改善引流,尽量保留窦腔正常黏膜。传统的柯-陆(Caldwell-Luc)手术虽术野暴露清楚,但手术创伤大,当病变累及多个鼻窦时亦不能清除全部病灶,且单纯下鼻道开窗通过重力引流达不到效果,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上颌窦内黏膜纤毛向自然开口方向摆动[4]。采用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下鼻道开窗后,能清楚地暴露窦腔内病变,便于彻底清理病灶。尤其下鼻道开窗后便于清理前下壁及内侧壁病变。更重要的是建立中鼻道和下鼻道良好引流,手术创伤小,术后窦腔内无需填塞纱条,术后恢复快,且便于早期行窦腔冲洗。术后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改善真菌生长环境,有助于炎症消退和黏膜功能恢复,防止复发。对于非侵袭型鼻窦炎患者不必使用全身抗真菌药,本组患者局部也没应用抗真菌药,仅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鼻窦,均未见复发。因此笔者认为改善窦内环境,通畅引流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炎的关键,全身和局部均不必使用抗真菌药。

  【参考文献】

  1  DeShazo R D,O’Brien M,Chapin K,et al.A new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7,123:1181-1188.

  2  Castelnuovo P,Gera R,Di-Giulio G,et al. Paranasal sinus mycoses.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00,20: 6-15.

  3  刘蓓,梁建平,朱习平,等.11例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10):544-545.

  4  张小柏,王忠植.正确认识慢性鼻窦炎的传统手术和内镜手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52-54.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 467000 河南平顶山,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作者: 高青,孙志宏,刘春岭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