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3期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及调节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职业紧张是在职业条件下,环境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人们不能完全协调好个人的需求与环境压力时导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1]。职业紧张虽然不像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那样引起特定的职业性疾病,却可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损害身体健康[2]。职业紧张引起的多种相关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明显降低人们......

点击显示 收起

  职业紧张是在职业条件下,环境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人们不能完全协调好个人的需求与环境压力时导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1]。职业紧张虽然不像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那样引起特定的职业性疾病,却可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损害身体健康[2]。职业紧张引起的多种相关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明显降低人们的脑力和体力作业能力,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为职业紧张性疾病付出的医疗费达500~1000亿美元,而职业紧张所致劳动效率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更高达3000亿美元[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社会变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给医务人员生理、心理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问题显得日趋迫切和重要。
 
  1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危害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这就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高责任性和不确定性。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职业紧张因素的影响,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危害。杨新伟等[4,5]指出:由于较重的工作责任,对医生、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可能导致情感障碍和身心疾病。特别是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工作倦怠感(job burnout),是一种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的综合征[6]。李超平等[7]的调查结果表明:42.1%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序的情感疏远现象,几乎有将近一半的被试者没有个人成就感。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医疗质量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作为医护人员工作的直接对象,患者首当其冲地成了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受害者[8]。因此,无论从关心医护人员健康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角度,我们都应积极关注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
 
  2  职业紧张的测量工具
 
  随着对职业紧张认识的深入,对职业紧张因素进行科学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已愈显重要。研究职业人群紧张状态及紧张反应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9]。国外用于研究职业紧张的测试工具较多,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有:职业紧张指标问卷(OSI,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cLean’s工作紧张问卷(McLean’s Work Stress Questionnaire)、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工作控制问卷(Job Control Questionnaire)等[10]。

  由于我国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测试工具中的部分内容并不符合我国的情况,易引    起应答偏差或无法应答[10]。我国学者[9,11~13]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从国外大量现用的职业紧张测量工具中选择信度、效度较高、使用较广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研究和修订,使其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并适合我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并在多个人群中推广使用。

  利用职业紧张的测量工具,获得有关产生紧张的工作任务以及相互作用方面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信息合理的解释,帮助个体发展改变工作任务的策略,减少紧张的发生,减轻紧张反应。在一定的职业群体中识别紧张来源和紧张反应症状,为机构的设计或职业环境管理作为参考,也为不同的个体和组织提供建立减少紧张和紧张反应的干预措施及其测量效果的方法[14]。
 
  3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3.1  性别差异  许多学者应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对不同性别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进行研究,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学者[15]认为:男性的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总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且个体调节能力低于女性(P<0.01);也有学者[16]研究发现:女医生心理紧张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男医生(P<0.05)。
 
  3.2  年龄  研究结果显示[16,17]任务过重和责任感随着医务人员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反映出中、高年龄医务人员在工作负荷、责任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压力;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是低年龄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来源,可能与年轻医务人员希望尽快掌握临床技术、尽早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在工作中自主性较低有关。
 
  3.3  文化程度  朱伟等[17]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任务过重、任务冲突、任务模糊和责任感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个人期望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高,而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及来自组织方面的工作要求均会对个体的身心紧张状况产生间接的影响,尤其当实际工作过程不能满足个人期望时,就会引起工作满意感下降,心理卫生不良等紧张反应。关于文化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国外研究也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人职业紧张水平较高[18]。
 
  3.4  职业角色  沈艳红等[16]比较医生与护士的职业紧张状况发现,在职业任务问卷中任务过重、角色界限不清、责任感3个子项目医生得分明显高于护士,说明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承担着许多额外的职责。
 
  3.5  工作岗位  陈立文等[19]认为,医院科室中急诊压力最高,其一诊区人员流动大,环境嘈杂;其二急诊危重病人多、变化快,急诊医护人员时刻准备应付突发的紧急情况,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再有感染机会多,由于急诊病人多,病种复杂,人流密集,是重要的污染源。
 
  沈艳红等[16]比较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状况,发现门诊医护人员在个人紧张反应总分及心理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高于病房的医护人员;而前者的个人应变能力总分及休养、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后者(P<0.05),见表1。
 
  表1  门诊和病房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得分  略
 
  4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调节
 
  医务人员在社会中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但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当发生职业紧张时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和调节,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医疗服务质量。
 
  4.1  职业紧张的预防  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应该早发现、早预防。倪建华等[20]认为,职业紧张产生之前往往有先兆信号,如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错误和事故增加、饮食和睡眠障碍、经常感染、心脏疾患等。及早发现身体和精神上的职业紧张信号,对防止职业紧张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4.2  加强业务学习,适应工作需要  国内学者[15,16,21] 对医务人员职业任务、个体调节能力与个体紧张反应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任务与紧张反应呈正相关,个体调节能力与紧张反应的负相关,说明职业任务越重相应的紧张反应程度越高;个体调节能力越强,紧张反应程度就越低。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训练。医院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知识、技术,减少工作任务带来的紧张,提高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4.3  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的能力  李永鑫等[22]的研究表明,具有孤独、缺乏情感和情感投入、不关心他人、残忍、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人格特征的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好交际、喜聚会、朋友多、爱开玩笑、爱交谈、随和乐观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较高。说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对于维护医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许多学者[16,21]认为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首先应从缓解医患矛盾入手。医护人员每天与病人打交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要求他们不但有高超的技能,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掌握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医学人文科学知识,自如地处理医患关系问题。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使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4  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  虽然医护人员是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人,但是盲目的自信也给职业紧张预防和调节治疗带来了影响。Davidson SK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医生在自己有了各种心理生理不适的时候寻求正式的医学关怀有很大的障碍,医生的自我治疗是对其自信心的挑战。Firth-Cozens J.[24]认为对于医生等职业人员遇到压力时,初步的预防措施是通过职业咨询、培养和训练,进一步的策略是心理或药物的治疗。使医护人员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5  社会支持  李永鑫、白杨等[25,26]的研究结果表明:医生、护士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媒体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患者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宣传教育,增加其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理解,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使他们有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发挥技术水平。

  总之,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是持续的、动态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预防和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的研究多为现况调查和心理状况评价,缺乏职业紧张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职业紧张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而对社会医疗服务系统造成的潜在影响和危害的认识及研究相对不足,建议在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组织,系统地、动态地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职业紧张对医务人员及其医疗服务的影响规律,从而引起医院领导、社会、医务工作者个人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建议社会、媒体对医务人员工作、工作压力、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能客观、如实的报道,使医务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干预与调节的研究,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使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Sauter SL,Hurrel JJ Jr,Fox HR, et al.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an emerging discipline.Ind Health, 1999,37(2):199-211.
 
  2  范雪云. 职业紧张的流行病学研究.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3-55.
 
  3  雷重琰. 职业应激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5,23(3):138-140.

  4  杨新伟,王治明,王绵珍,等. 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2):119-121.
 
  5  杨新伟,王治明,兰亚佳,等. 刑警、医师、教师职业紧张及工作能力对比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2):251-254.
 
  6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Annu Rev Psychol,2001,52 :397-422.
 
  7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8  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 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医学与社会,2005,18(6):26-27.
 
  9  余善法,张锐,马良庆,等. 职业紧张测量工具研究. 河南医学研究,2000,9(2):171-174.
 
  10  余善法. 国外职业紧张测试工具简介.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97,23(2):126-128.
 
  11  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 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190-193.
 
  12  余善法,张锐. 职业紧张测试指标OSI试用结果分析. 中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15(2):96-97.
 
  13  余善法,马良庆,周连城,等. 一般工作紧张问卷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24-26.
 
  14  李健,张学锋,王治明. 职业紧张研究的方法学. 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3):353-356.
 
  15  王仁富,赵小波. 医务工作者职业紧张状况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40-342.
 
  16  沈艳红,常文虎,郭海兰,等. 272名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04,7(9):627-629.
 
  17  朱伟,王治明,王绵珍,等.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分布特征调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6):1041-1043.
 
  18  Reissman DB,Orris P,Lacey R,et al. Downsizing role demands and job stress.  J Occupa Environ Med,1999,41(4):289 -293.
 
  19  陈立文,伍玉琴. 影响急诊医护人员健康的隐患因素分析及对策.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9(3):235.
 
  20  倪建华,彭益生. 浅论职业紧张的干预.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49-1250.

  21  蒋立新,张世英,黄先青,等. 医师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095-1097.
 
  22  李永鑫,李艺敏,白杨. 医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3):32-33.
 
  23  Davidson SK,Schattner PL.Doctors’ health-seeking behaviour: a questionnaire survey.Med J Aust,2003,179(6):302-305.
 
  24  Firth-Cozens J. Doctors,their wellbeing and their stress. BMJ,2003,326(7391):670-671.
 
  25  白杨,李永鑫,李艺敏,等. 护士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18-119.
 
  26  李永鑫,李艺敏,白杨. 医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4):232-234. 

  作者单位:1 100020 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
 
  2 北京,解放军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编辑:悦  铭)  

作者: 孙丽萍1,刘芳2,崔小岱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