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5期

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高血压头痛的经验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笔者用活血化瘀为主,辨证选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头痛,疗效颇佳。2体会高血压患者之临床症状虽多,但以痛、眩晕为最痛苦。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随证选药治疗。其中桃仁、红花、川芎、芍药活血祛瘀之力尤强,当归、生熟地养血滋阴,瘀祛而阴血不伤,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气行则瘀可速去,牛膝破瘀通......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用活血化瘀为主,辨证选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头痛,疗效颇佳。兹将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男,59岁,于2005年2月6日就诊。患者诉:现头额颞部胀痛约12年,近5~6年常觉眩晕,视物昏花,耳鸣失聪,心烦易怒,寐差,有时彻夜不眠,夜尿频而量多,大便干结不爽,口干苦,舌苔薄黄乏津,舌质黯红,左侧有瘀斑约豌豆大5个,舌下脉络瘀血粗紫,脉弦涩而数。血压160/100mmHg。眼底检查:属Ⅱ级眼底,心肺未发现明显病理征。小便常规检查:蛋白(+++),脓细胞少许。属于中医久病入络,经脉瘀阻,血瘀化风,兼阴虚内热的范畴。以养阴清热、利气活血、祛瘀熄风论治。药用:当归、枣皮各15g,红花、泽泻各6g,川芎、丹皮、赤芍各9g,茯苓、淮山药、熟地、生地各20g,枳壳、桔梗、柴胡、酒炒黄芩、甘草各10g。每日1剂,连服3剂后,自诉:每服1剂后,遂解乌黑腥秽大便1~2次,头昏、胀痛减轻,当夜睡眠较好,血压降至148/93mmHg。将前方大黄量减为6g,再服3剂,血压下降并稳定在148/85~136/83mmHg之间,夜能安眠7h左右,头昏、胀痛、眩晕、眼花、耳鸣、心烦、易怒、口干苦诸症均减轻约2/3,大便通畅,小便正常,尿常规检查结果阴性。继用王氏“血府逐瘀汤”原方4剂,血压稳定在140/80mmHg左右,除舌质瘀斑、舌下脉络瘀血未消失,Ⅱ级眼底无明显改变外,其余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2  体会

    高血压患者之临床症状虽多,但以痛、眩晕为最痛苦。病机总不离乎久病入络,血瘀化风所致。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随证选药治疗。药用当归、桃仁各10~20g,红花、牛膝各6~12g,川芎、赤芍各9~12g,生地15~20g,枳壳、桔梗、柴胡、甘草各5~10g,随证化裁。其中桃仁、红花、川芎、芍药活血祛瘀之力尤强,当归、生熟地养血滋阴,瘀祛而阴血不伤,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气行则瘀可速去,牛膝破瘀通经,引瘀下行,桔梗入肺,以肺朝百脉,有令诸药直达血脉之妙,甘草通百脉又缓急止痛,诸药相互为用,能直达血脉,活血通络,瘀祛风除,且无耗血伤阴之弊端,善治头痛属血瘀化风所致者。若痛属瘀火化热,且以前额胀痛为剧者,加白芷、生石膏直达病所,祛风泻热;疼痛属风盛以巅顶为重者,加羌活、藁本,剧痛者,再加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类虫药以搜剔风邪;痛兼颈项强者,加葛根、羌活解肌疏风,治颈项强痛;痛兼眩晕欲仆、耳鸣、眼花者,加杭菊、钩藤、夏枯草等祛风治眩;化热症见口苦、咽干者,加酒炒黄芩、龙胆草、丹皮清热凉血;夹寒症见肢冷、脉迟者,加桂枝、生姜解肌散寒;兼痰浊阻滞,见眩晕、胸闷、呕恶、痰多者,为小半夏汤合用,涤痰治眩;大便艰燥者加生大黄;阴虚血瘀者,与六味地黄汤同用;气虚血瘀者,选用人参、黄芪类酌情加入方中。

    经用本法不合用西药治疗50余例高血压头痛患者,有效率为92%。与单用西药、针灸治疗组对照比较,以本组疗效为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程在5年以内患者的舌质瘀斑(点)、舌下脉络瘀血、眼底改变均随临床症状改善、血压下降而消失。但病程在5年以上者,虽临床症状改善、血压下降,而舌质瘀点(斑)、舌下脉络瘀血、眼底改变不消失。其机理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057250 河北曲周,曲周县中医院

作者: 王伟东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